国际主义医士之光
——怀念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

2019-01-18 12:35栗龙池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白求恩大夫

文/栗龙池

2018年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援华抗战80周年。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毅然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元帅题词赞许他:“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柯棣华大夫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但有关他的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中国人民中传颂。

到中国抗日前线去

柯棣华本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家境殷实的高级职员家庭。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柯棣尼斯和许多正义的印度人民一样,对此极为关注。1937年11月26日,朱德总司令向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写信,请求支援中国抗战。印度国大党很快做出决议:派遣医疗队去中国支援抗日。同时,将1938年1月9日确定为“中国日”,立即激起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广泛声援。在举国上下一片“援华热”的浪潮中,柯棣尼斯毅然放弃了已经拥有的稳定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

为了表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事业的决心,医疗队成员特意请中印学会会长谭云山博士给每人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并在字尾分别加缀了一个“华”字,如爱德为“爱德华”,柯棣尼斯为“柯棣华”,巴苏为“巴苏华”。

正值医疗队经过努力争取到国民党同意放行北去延安的前夕,忽然传来柯棣华父亲去世的噩耗。大家劝他回国处理父亲的丧事,但面对日本战机对重庆疯狂轰炸造成的惨不忍睹的状况,柯棣华毅然决定留在中国,参加抗战。

1939年1月22日,柯棣华与医疗队全体成员踏上了北上延安的征程。

“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八路军医院工作。

1940年3月,柯棣华、巴苏华被派往晋察冀军区。半年时间他们辗转数千里,风餐露宿,多次通过敌人封锁线,一路上还为大量伤病员诊治、做手术。

1940年9月22日,“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和巴苏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时任白求恩学校校长的江一真不同意柯棣华去,因为之前已经了解到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但柯棣华一连几天缠着江一真,说:“我还没有参加过大的战斗呢,不到前线去,我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

奔赴前线参加战地救治的柯棣华,与同志们在靠近战斗前沿的地点搭起了手术台。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手术台上方的屋顶被震得直颤动,情况十分危险。同志们考虑到柯棣华的安全,一再要求他撤下去,他却坚决不肯,甚至发火说:“为什么叫我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就这样,柯棣华和大家在前线工作了13天,直到战斗结束,共救治伤员800多名,并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连续工作3天3夜没合眼,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我对你们的学业负责任,也就是对抗战胜利负责任”

柯棣华与巴苏华在前线时,江一真接到毛主席让他俩立即取道延安回印度的电报。因为他俩已经过了预定在中国工作一年的时限。但面对战斗频繁、伤员很多、医务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柯棣华坚定地说:“这里需要医生,我不能走!”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留下。

随后,柯棣华开始了白求恩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柯棣华坚持刻苦学习中文,经常在菜油灯下看一本自己装订的毛边纸本,上面写满了注音的中国字。他这样刻苦地学习中文,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还包括一些笑话。一次他在给学员讲课,在黑板上写“一般战伤急救”时写成了“一股战伤急球”,逗得学员们哄堂大笑。一位学员笑着问:“柯教员,球类是属于普通外科呢,还是属于脑外科?”这件事对柯棣华触动很大,从而促使他更加刻苦学习,汉语水平提高很快,直到后来不仅能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甚至学会了不少中国的成语和歇后语,讲课或与大家交谈时,经常蹦出一两句来,显得很是幽默、风趣。柯棣华还编撰了《外科总论》,这部著作密切联系游击战实际,提纲挈领,深入浅出,非常适用有效。

最初,学员们觉得柯棣华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就不容易了,教学上有点什么问题也就不说了。柯棣华得知后,激动地说:“自从我参加了八路军,便自以为是其中一员了。没想到你们把我当客人,这真使我难过!”又说:“我对你们的学业负责任,也就是对抗战胜利负责任,我希望你们能与我真诚相见,这样才有助于教与学。”他诚恳的态度使学员们很受感动。就这样,大家在学习上再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会主动去找他请教,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解答。

柯棣华不仅教学认真负责,而且很会做学员的思想工作。当时学员年龄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更是相差很大。有一位从部队入学的学员已经三十来岁,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十分吃力,表现出放弃学习的情绪。柯棣华就耐心开导他,帮助他看到自己有实践经验、理解能力强的长处,使他逐渐鼓起了学习勇气。

“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1941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专门找柯棣华谈话,请他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在医院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激动地用汉语说:“这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一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

柯棣华和白求恩一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干工作从来不知疲倦。当时,无论是参战负伤还是老百姓平常疾病,许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柯棣华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做了许多大手术。一天,他本来已经为10名负伤民兵连续手术到了天亮,刚要准备休息,这时又送来两个急腹症病人。大家想不要叫他算了,但柯棣华得知后,二话没说,又亲自上台为两个病人做了手术。事后他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一个医生,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事,休息是第二位的事。”

他像白求恩那样,对待伤病员极其热忱负责。他经常不辞辛苦巡视散布在村子里各家各户的病房。常常亲自护理伤员,甚至亲自给病号喂饭。行军路上,他更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担架走,亲自照顾伤病员。他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拿给伤员用。

当年在白求恩学校及其附属医院驻地唐县葛公村老百姓中传颂着这样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有的老百姓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黑妈妈”。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晋察冀边区的第二个白求恩。

在柯棣华领导下,医院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位来医院参观的英国教授感慨地说:“在如此艰苦环境中能创造出第一流的成就,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你不要拿我当客人,应该拿我当个能冲锋的战士”

由于1941年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加之1942年大旱,造成了边区军民的严重饥荒。晋察冀军区为此做出一项专门规定:部队不得在驻地附近撸树叶、剥树皮,那是留给群众救急用的。生活如此艰苦,健康人尚且吃不消,何况柯棣华还是个绦虫病患者。

聂司令员很关心柯棣华的身体健康,经常嘱咐白求恩学校领导,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的生活,具体到要给他单独做饭,要尽量让他能吃上细粮和肉等。而柯棣华根本不让对他有特殊照顾,总是和大伙儿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在最困难的时候,与大家一块儿吃黑豆。有时聂司令员派人给他弄来一些补养品,他也全部分给了伤病员。一次,因为伙房给他单独做了大米饭,他发了好大脾气。

有一次,军区卫生部叶青山部长到白求恩学校来看望他,发现柯棣华又消瘦了许多,深表歉意地说:“边区条件艰苦而且非常危险,请多包涵。”听到这话,柯棣华握住叶青山的手,激动地说:“为什么说包涵?叶部长,这‘包涵’两个字在你们中国是个很客气的字眼,你怎么能这样说?你不要拿我当客人,应该拿我当个能冲锋的战士!”

“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柯棣华患绦虫病的情况,是来晋察冀军区一个月后,在一次与江一真校长同台做手术时发现的。当时,刚做完一台手术,他突然蹲在地上,而且脸色很不好。江校长问他怎么了?他开始不肯说。反复追问,他才说是下腹痛,伴有饥饿感,大便时曾排出过几节绦虫。江一真不由一惊。而柯棣华却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我已经喝了一些煎石榴根水,看效果吧。”江一真听了后很纳闷,因为这是一种当地群众用来治绦虫病的偏方,他怎么会知道呢?柯棣华告诉江一真,自己已经学到了十几种治病的中医偏方了。

经过几年来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及与以聂荣臻为代表的八路军将领和广大边区军民生死与共的战斗生活,柯棣华对中共有了深入了解,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有了深刻认识和向往。有一天,他突然问江一真:“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说话时,他显得有些拘谨,这是与他相处两年间,大家很少见到的。江一真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柯棣华有入党的愿望,并且认为他已具备了入党条件。

请示上级党组织后,江一真做了柯棣华的入党介绍人。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地表示:“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正当他在坚持正常教学和医疗工作的同时,废寝忘食加紧进行《外科各论》讲义编写工作的时候,1942年12月8日夜里,他的癫痫病又发作了,而且很厉害。消息传来,江一真立即向柯棣华住处奔去。推开那间低矮的农舍木门,江一真一眼看到躺在炕上的柯棣华那原本黝黑的脸膛,变得十分焦黄,嘴角上挂着白沫和血丝。见江一真进门,柯棣华吃力地支撑着要坐起来,并歉意地对江一真说:“没关系,你去休息吧。”话音刚落,他的病再次发作,全身剧烈抽搐。之后,每隔一会儿就抽搐一次,一次抽搐十来分钟。经全力抢救,都未能奏效。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大夫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而《外科各论》成了他未竟的遗作。

12月30日,延安各界集会追悼柯棣华大夫,毛泽东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不应该忘记的。”朱德总司令在追悼大会上讲话,并于同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纪念柯棣华大夫》一文。

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柯棣华大夫。1975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立“柯棣华纪念馆”;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准在河北唐县建立“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几十年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只要去印度访问,都会看望柯棣华的亲属。

1982年12月15日,首都各界3 000余人在人民大会堂纪念柯棣华逝世40周年。

印度人民也是一样,十分敬重柯棣华大夫。1958年8月,柯棣华故乡绍拉普尔市建立了一个以柯棣华命名的公园“柯棣尼斯大夫公园”,又于1977年8月将原南部中央铁路医院改名为“柯棣尼斯大夫铁路医院”,绍拉普尔市政厅也命名为“德瓦卡纳特·柯棣尼斯纪念厅”。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白求恩大夫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进步太快
间接性失忆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白求恩纪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