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佳慧
在金庭镇安静宜人的古村里,是乐器制作人朱佳良家的小院子。整洁的院落,明亮的屋子,朱师傅的家有着一种特别的舒适感。阳光和煦的冬日清晨,他正在工作室里制作笛箫,看到客人来了,便把大家领进了客厅里。
而和西山其他农家不同,朱师傅家的客厅里摆着不常见的装饰——排列整齐的箫与笛。这是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乐器,既是他的爱好,又是他的事业。
尽管儿子已经成年工作,但朱佳良却看着很年轻,或许是因为常年在这世外桃源里秉持着“匠心”生活,连时光都走得缓慢些。
而关于民族乐器的缘份,朱师傅可以追忆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他只有十四岁,年纪虽小,却已经跟着父亲去福建开乐器厂,并且在那里待了四年。钟爱乐器的种子,就这样植入了一个少年的心头。他笑言那时年纪尚小,也没学到什么,后来回到家乡,在父亲的乐器工作室制作笛箫,但生意不景气,就转行了一段时间。不过缘分使然,最终还是回归了笛箫制作。
说是没学到什么,但民族乐器和他的少年时代息息相关,也暗示着将来,他的人生也将与此为伴。而这短暂的转行,一转就转到了十五年前,此时已经进入千禧年。那时候通安开乐器厂,邀请父亲过去,朱佳良也跟着一起过去了,由此,和笛箫的缘分又接上了。
尽管他说回归时,消息已经得知晚了,西山之外民族乐器市场已经热了起来。但只要手艺好,早与晚并不是问题。在他学做笛箫的路上,带他启蒙的是父亲,领他进阶的则是笛箫制作名师邹叙生。后者是当今笛箫制作的泰斗,因为其特有的民族管乐器制作方式别具一格,在笛子上研究出“12支定音套笛”的方式,改进了传统制作竹笛上定音的难题。而在制箫上,传统的南箫以“V”型吹口较多,北箫以“U”型较多,邹老结合两者,独创出“U+V”式吹口,广受民族乐器爱好者的青睐。
身有手艺,心中不慌,在通安的乐器厂关闭后,朱佳良就回到西山,干脆打造自己的工作室。做一支箫的工序不简单,分别要取材、锯断、杀青、烘烤、撬直、打通内节、磨光、锉头、开风门、定调性、打孔、修孔调音、抛光、落款。每一步,朱佳良都做得仔仔细细,讲究着方寸之间的工艺。他说,关于笛箫,每个师傅做出来的都不一样,有着个人的烙印。就如同许多人吹惯了邹师傅的箫,就只吹他的,师傅的箫很有苏州特质,张力不大,声调柔和,而朱佳良的箫就与他的一脉相承,传承了他的制作方式,因此也很受爱好者们的欢迎。
现在,朱佳良每年要制作上千支笛、箫,前来求笛箫的有香港琴行的老板、其他省的音乐老师和乐器收藏者,还有附近县市的音乐学生。
于是从专业的角度,朱师傅也透露了些做一把好的箫和挑选一把好笛箫的秘籍:好的笛箫,首先材料要好,竹子不能太嫩,尤其对分量、密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制作出来的音色更加清晰明亮、优雅。在外观上,好的箫要九节以上,而笛子拿在手上,除了手感好之外,头尾不能相差太大。而邹叙生自创的是雅箫,音色更细腻、更优雅。还有就是琴箫,它比洞箫再细一些,音质细腻,更适合搭配古琴。
朱佳良一边说着,一边走进工作室。这里地方不大,但工具一应俱全,后面还摆放着许多制作中的笛箫。在西山,制作乐器的就他一人,每年要忙于农务,闲暇时分制作笛箫,有时候妻子也会搭把手。年轻人觉得这是枯燥的事情,但朱佳良在其中体悟到了乐趣。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天地里,在属于他的宁静院落中,这位笛箫师傅正在享受着属于他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