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民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迅速,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大型群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倡导社会文明风尚的主要力量。同时,高校志愿服务也存在对服务理念认知不深,活动主题不鲜明,连续性差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這个根本问题。这既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 思政教育;志愿服务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工作实效,以志愿服务实践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融合建设。
1 制度保障方面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内容精神,制定学校相应的工作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支部活动、党员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保障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2 机构运行方面
应在党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学校整体志愿服务工作,以党建执行力推动高校志愿服务课程教育与思政实践活动创新,指导、协调组织人事、教务、工会、团委等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开展工作,督促、考核学校下属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 课程设置方面
将志愿服务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把志愿服务技能教育与在校生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建设独立的志愿服务学分,完善课程内容。
4 促进措施方面
一是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科研课题内容,鼓励教师开展志愿理念、志愿精神及知识技能、志愿者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安全等方面研究;二是将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时长认证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奖助补勤等评定的重要指标,把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考核环节,把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回馈社会重要认定方式;三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唱响志愿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5 规范活动方面
一是大力推动“志愿云”等国家志愿服务系统平台的使用工作,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的通知发布、招募培训、计时评价等工作流程,保障志愿者基本权利义务。二是把文明校园创建、争当文明大学生与志愿服务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知礼仪、重礼节、讲文明、树新风,倡导团结互助精神。三是积极打造活动品牌,策划设计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服务项目。如清洁环境、图书整理等校园内志愿服务项目;如公益宣传、扶老携幼等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如展馆讲解、体验类志愿服务项目。四是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对口、能够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固定服务基地,签订志愿服务协议,进行长期、固定、规范的服务,并与服务对象建立双向互动交流机制,适时调整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和方式,并主动与所属地区主管部门联系,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6 经费保障方面
一是设置学校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用于培育孵化学校优质志愿服务项目,鼓励资助多部门共建“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鼓励学校各部门、各社团组织专业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二是设立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加大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力度,为组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
7 培训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以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为抓手,将志愿服务实践纳入党课教育培训方案,作为基层党校主要实践教育方式,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课时量,以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实践带动学校全员志愿服务风气。二是把志愿服务精神理念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定期对学校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师生骨干进行培训,促进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四是用好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结合专业实际,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和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具有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讲文明树新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好地传播文明理念,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普及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融合建设,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校园献爱心、面向社会送温暖,创新方式育人才,要坚持适宜适量原则,充分考虑师生特点,讲求实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牢牢把握工作方向与活动目的,只有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