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兰
摘 要: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把未知的、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解决该问题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课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推理中感受转化思想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形式。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组织操作性强的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
例如,数学实践活动“找次品”,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待测物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生每次都要反复地进行“如果平衡,那么……”“如果不平衡,那么……”的逻辑推理过程。但当物品数量比较多时,步骤就相应增加,每次学生都把过程说一遍,并要考虑全面,很容易表述不清。比如研究“9个”时,可以分成(3,3,3),学生可以利用先前研究过在“3个”中找次品需要一次的结论来继续学习。学生可以说“如果平衡,要在3个里面继续找,3个中找需要一次,累加为两次找到次品;如果不平衡,也要从3个里面继续找,3个中找需要一次,累加为两次找到次品”;也就是说要想研究“9个”可以转化为在“3个”中找。比如研究“27个”可以转化为“9个”,这样可以比较简洁而又清晰地表示出逻辑推理的整个过程,让人一目了然。
二、在计算中感受“转化”思想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经常有较复杂的计算,其实复杂的计算都是由简单的计算叠加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導学生观察、总结,从而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计算: + + + +…+
这是一道六年级数学题。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通分的方法来解决,但是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如果通分的话太麻烦。此时根据题中分子、分母的特点进行“拆项”,即: = - = , = - = ,引导学生这样的“拆项”,把这道题就转化为: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拆项”后,从第二项开始,一减一加相邻两个数相互抵消,最后剩下 - = ,从而巧妙地解决问题。
三、在点拨中进行转化
转化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转化的方法。
例如:妈妈的身高165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妈妈的 ,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解答这道题没有困难,可是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大多数学生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学会分数乘法应用题。
如果经过巧妙的“点拨”,五年级的学生未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中出现了含有分数的关系,但是他们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引导学生对 进行深入的理解:5份中的4份。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妈妈的身高,我们应该把它平均分成5份,表示小明身高的线段应画这样的4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妈妈的身高是165厘米,包含着5份,可以求出1份,然后乘4就是小明的身高:165÷5×4=132(厘米)。回顾整道题的解题过程,我们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分数关系转化成了整数的“份”的关系,进而应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四、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内容中的重要板块,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运用的转化思想应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为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有关图形的学习,先学习直线型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再学习曲线型图形,如圆形、圆柱和圆锥。我们在学习、推导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时都利用了转化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还可以曲线型图形转化为直线型图形,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总之,转化的数学思想应用于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领会、掌握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水平,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