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虽然篇幅短小,但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呢?主要表现在悬念的设置上:
悬念一,标题。“愚”,乃愚蠢之意,试问,愚蠢之人怎能撼动大山呢?所以“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有悬念的标题,怎能不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呢?况且,“愚公”要去“移山”,按平常的阅读习惯,它暗示并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肯定是愚公愚蠢至极的批判意味。但随着内容的展开,读者从文中获得的“愚公精神”,完全颠覆了阅读惯性,阅读的快感便随之而来。
悬念二,故事的开篇、发展。开篇一句“方七百里,高万仞”是说太行、王屋两座山的规模,而“本在”,暗示它们原来不在这里,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太行、王屋两座巨大的山到哪里去了呢?它们又是怎样被移走的呢?掀起故事的波澜。接下来,用“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简单交代移山的原因。就在愚公提议移山以后,读者的心為之一惊,这么巨大的工程,可行吗?他的家人会赞同吗?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一句“杂然相许”,让读者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了些。而其后“其妻献疑曰”,又让阴云陡生,而且她提出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愚公一家会被困难吓倒吗?读者稍微放松的心又绷紧了。还好家人提出“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让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读者悬着的心完全放下来了。
悬念三,故事的高潮。就在大家以为愚公一家可以大干一场的时候,移山却又“悬而未决”——“智叟”出现了,这也使得故事波澜再起,愚公会因为智叟的劝阻、嘲笑而放弃吗?接着,愚公与智叟展开辩论,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为读者揭开了谜团,故事也因此走向了高潮。
悬念四,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尾并没有顺着读者的思路发展下去——愚公及其后代不断努力,终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而是来了180度的转弯——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帮愚公完成了心愿。故事至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没有神,愚公的宏愿能达成吗?我们该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呢?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呢?
在作者的层层设悬、处处设悬下,愚公移山的故事波澜起伏,愚公的形象丰满高大,愚公的精神感人至深。我们在叙事、讲故事时,就可以借鉴以上这些方法。
学以致用
请你结合时代特点及身边人的故事,编写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