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祯泉 马琳 宋蕾 孙涛 王峰
摘要:科研型实验室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的重要基地,一支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学位课题顺利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导师、研究生及实验室领导应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促进绩效分配改革,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和“传、帮、带”作用。
关键词:实验技术员;研究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233-03
2019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除了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外,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努力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科技创新、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模式下,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人才,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此,结合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经验,思考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一、实验技术人员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现状分析
(一)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现状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的重要基地[1]。高校实验室按照功能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两大类,其中科研型实验室以科研为主要任务,专业性强,一般依托优势学科而建设,对应高校的1个或多个重点学科,是该学科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2],大部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会利用实验室平台资源,完成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人员由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构成,其中科研人员被学校和实验室视为高层次人才而得到充分重视,拥有配套人才待遇、住房、科研资金、仪器设备和研究生。相对而言,实验技术员被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定位不合理、岗位划分不明晰,将从事教学实验辅助、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或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科研辅助等多种工作性质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划归为“教辅”人员;②评聘体制不合理[3],目前仅有辽宁等少数几个省区开展了正高级实驗师的试点评审工作,大部分省区中副高级为实验技术系统的最高职称[4];③重使用、轻培养,实验技术人员承担过多琐碎、繁重的任务,很难脱开个人的工作岗位外出培训,更不用说参加系统性的专业实验技术培训和学历进修[5];④奖惩机制不完善;⑤队伍不稳,缺乏高素质人才[6]。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做出明确规定,努力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所以,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研究生院、培养学院、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完成学业课程后,研究生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位实验中,这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培养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研究生将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方法建立、材料准备、仪器设备使用、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一系列训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实验设计等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绝大部分的导师为教学科研岗,且不是实验室的专职人员,无法时刻关注学生,所以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研究生日常管理和高效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原因思考
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普遍面临的现状,如岗位划分不明晰、评聘体制不合理等外,普遍存在以下原因:①研究生不重视。研究生自身忽略实验技术人员的付出,以“导师”唯命是从,许多研究生并不把实验室当作自己的大本营,来实验室的唯一目的就是做实验,在享受一切实验室资源和便利之后,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上署名实验技术人员,甚至不会出现在毕业论文致谢中,严重损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自尊心。②导师不重视。导师难免会以实验结果为主,放任过程,习惯性地袒护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学生不遵守规章制度而教育、处罚学生,而处于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矛盾的风浪口,但是如果导师选择和自己研究生站一条战线上偏袒学生,不仅不利于实验室管理,也不利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③高校不重视。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的协调与合作,但是目前高校一般将研究生培养的功劳归功于导师和研究生管理者,并体现在绩效分配上,但是很少能考虑到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默默地辛苦付出。
二、我们的经验
宁夏颅脑疾病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宁夏地区专门从事颅脑疾病及神经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现有来自神经生物学、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40余名研究生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实验,实验室团队人员58人,专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实验技术人员7人,都为硕士学历。近年来,实验室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导下,不断开拓思考,创新管理理念,实验室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规范实验室管理,开展实验安全教育,做好研究生科研工作第一粒纽扣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人、财、物”的管理,是保障整个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一线管理者,在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安全措施、管理准入的研究生、减少安全隐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准入的时候,就严格准入考核制度做了很多工作,确保准入的研究生已经充分学习和了解了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此外,对于准入的研究生,实验技术人员不定期举办实验室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详细讲授各种仪器设备使用的注意事项、生物垃圾分类、化学试剂存储等;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汇编《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全手册》,供学生学习参考。
(二)加强导师与实验室的联系和沟通,形成团队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已由个人的科学创造向团体科学创新转化,科技人才包括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由自由式或个人式发展向团队式转变。导师、课题组成员、实验技术人员应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培养研究生,经常联系和沟通,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群策群力。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创新地实施研究室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将准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按照导师研究方向分拨到4个不同的研究室中,由导师、研究室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此举充分发挥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和“传、帮、带”作用,创新性地培养了新时代人才。
(三)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
研究生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旨在探究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的能力。简而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的能力和科研道德的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长期直接从事基层技术服务和平台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能给研究生带来良好的实验“第一课”。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因为身份的关系,大多比较低调,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这也是一名研究生从事科研实验必须具备的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耳濡目染,必有收获。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证研究生实验顺利开展:①做好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使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运行,有效地保证研究生实验的进展;②加强学习,尽量熟悉负责平台的实验技术,给研究生直接传授相关经验,如使用什么试剂药品、试剂配置时的注意事项、仪器设备需准备的专用耗材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會思考“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准备?”,使其少走“弯路”,培养科研思维;③在研究生未取得预期结果时,实验技术人员发挥其经验优势,尽力协助分析可能的失败原因,找出解决办法;④日常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仪器设备的监管,杜绝研究生进行科研造假,增强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四)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其中,他就提出要“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列入其中,懂得感恩身边的人,是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自觉协助导师和学院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是言传身教,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科研诚信和道德修养;其次是主动与学生建立不同于导师和领导的同级之间的“朋友”关系,在日常实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协助导师具有针对性地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工作。
在实验室的重视下,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团结、合作、进步和服务意识的年轻队伍,在研究生培养等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导师以及研究生应该正视其作用和价值,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和“传、帮、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玲玲,田青,王晶绘,苏世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的职能转变[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4):97-98.
[2]翁秀秀,常生华,胥刚,李发弟.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日常管理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04):66-68.
[3]王晓云,樊东,刘健.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探析——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88-89.
[4]张宽朝.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6):249-252.
[5]彭勤革.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8,31(03):81-83.
[6]高红梅,刘义全,李印川.“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6):2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