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

2019-01-17 04:33周婉娥
锋绘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周婉娥

摘 要: 目前,我国戏曲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非遗后时代”。但是就高甲戏的传承、发展、保护情况而言,困扰艺术发展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本文立足于高甲戏的艺术价值,整合当今时代“非遗”的传承情况,对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详尽论述。

关键词: 高甲戏;保护;传承;发展

高甲戏兴起于清中叶,在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广泛传播,时至今日,高甲戏已经经过了二百余年发展时间,期间吸收了京剧、南音、梨园戏等优秀戏种,剧种个性日益突出,高甲戏整体也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伴随现代主流文化影响,高甲戏的传承、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现如今,在“非遗”推动下,福建地区高甲戏得到有效保护,但台湾地区高甲戏却日趋衰败。近年,伴随社会研究发展以及“非遗”工作不断推进,针对高甲戏的学术研究颇丰,同时在保护、传承方面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向以及多元的选择路径。

1 高甲戏艺术价值

高甲戏本身是典型的传统民间戏剧,在闽台地区传播,逐步传播至海内外,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高甲戏剧目来源复杂,现存保留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斩黄袍》、《郭子仪拜寿》等,根据文字史料考究,保留剧目大部分都是从傀儡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中吸收过来的。就当前福建地区的高甲戏而言,高甲戏表现出极为突出的草根性質,剧目文武兼备,而高甲戏在台湾地区盛行时,则表现出庞杂、多变的发展特色,同时掺杂南腔北调,比如《审陈三》中知府的念白,就为典型的北方腔调,剧目中的陈三则又满口福建泉州当地的腔调,因此高甲戏表现出极为突出的“开放性”。高甲戏在晚清时期,深受京剧所影响,该时期的高甲戏深受闽南语言地区人民所推崇,《取长沙》、《走麦城》、《水淹七军》等戏剧都是从京剧演变而来。根据文字资料记载,上世纪初,高甲戏深受来自上海的京剧戏班所影响,就当前高甲戏的武生动作仍旧有着较为突出的“京剧”特色。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学术界就对高甲戏和梨园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纳入“梨园戏”的高甲戏,又被称作为“九甲”,高甲戏在吸纳梨园戏后,又增加了其他的角色,同时在配乐中增加有“北管”,戏剧舞台上往往南北音乐共存。为迎合民众喜好,高甲戏纳入水泊梁山相关元素,由梨园戏整合宋江戏,形成“武风”特色鲜明的戏曲种类,宋江戏以武打见长,而后高甲戏又吸收了提线木偶动作,戏剧舞台上角色和狮子搏斗,加上“傀儡打”等动作,好不热闹。在福建地区、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传统高甲戏剧团从梨园戏剧团蜕变而来,在时代发展、社会变动的背景下,高甲戏又如同吸纳梨园戏一般,不断纳入新元素。据《金门县志·人民志》记载“地方戏,金门旧演戏班,皆雇自外县……有戈甲班、老戏、七字班戏数种...”。

我们从高甲戏的发展历程可看到,高甲戏融合了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种,在戏曲配乐、唱腔、动作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就艺术研究价值而言,高甲戏的价值极为突出,且高甲戏反映了二百余年来闽台地区、海外华侨的喜好,突出了高甲戏盛行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民众的思维倾向。

2 高甲戏的保护和传承发展路径

2.1 高甲戏的传承

高甲戏本身历史悠久,在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沉淀了数代艺人的艺术积累,同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其中不仅涵盖艺术价值突出的剧目,也涵盖了特色化、多元化的唱腔体系、角色动作、角色类型、表演体系等,剧目所反映了闽台地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审美价值观念。因高甲戏的艺术特征明显,所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仍旧保留了较为突出的独立性、完整性。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以“师承制”为主要继承方式,这种方式确保了文化的完整性,但是也限制了戏剧艺术传播的广度,就当前高甲戏的传承现状而言,时至今日,惠安高甲戏共经历了六代传承。薛小佳(1981)、郑惠琼(1981)六代传人现为惠安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尽管在“非遗”的推动下,高甲戏在福建地区得到了传承以及延续,泉州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有民间高甲戏市场,且有二百多个公办和民间职业高甲戏团。但是我们从客观角度上来看,高甲戏和当代主流文化、现代艺术相比仍旧处于弱势。

“要发扬、先继承”,高甲戏想要重新绽放光彩,并真正成为当代民间主流艺术的一部分,务必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的传承,考虑到下一代对于高甲戏的认知以及了解。因此,应该依托于当前已有的传播力量,积极调动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高甲戏艺人,参与高甲戏的传承教育工作,一方面要考虑到“高甲戏”的全面继承,培养出高艺术水平的传承人;另一方面,要考虑到“高甲戏”的泛化传承,依托于中小学教育、青少年活动建设,借助广播、网络、展会、演出等多种形式,实现高甲戏到青少年教育的 延伸,以提高高甲戏的影响力。

2.2 高甲戏的发扬

高甲戏受制于其艺术形式,必然不能够成为主流文化,但是可成为地区戏剧文化、民间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高甲戏应立足于当前的艺术沉淀,持续推进发展,切勿仅仅停留在学习、观摩、回顾研究的层面上。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如何让“高甲戏”活起来,如何激发高甲戏的生命力,推动高甲戏在当今时代持续发展?厦门金莲升、泉州高甲等戏剧团,每年在福建地区的演出场次达三万多场,观众一千多万人次,但是就艺术活力以及影响力来看,仍旧有待提升。从上文所描述的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文化,其生命力根植于民间社会,高甲戏需要从现代社会汲取营养,实现发展创新,实现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如此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当下,高甲戏需要从创作上突破,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工作、生活,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从戏剧表现中国发展,同时要迎合人们审美,创办出融入高甲戏的特色节目、周边产品等,在“文化兴旅”的大背景下,再实现高甲戏和旅游业的整合,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高甲戏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留下深刻影响。如此一来,通过基于“继承”,迎合“需求”,整合“发展”,高甲戏或可成为当今时代广大民众所推崇的新时代民间艺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真正实现对高甲戏的保护、传承、发展,就要在深刻认识到高甲戏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根据高甲戏的发展历程,找到当今时代高甲戏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让高甲戏融入教育、融入第三产业,广泛的参与当代人生活,而不是固守陈规,让艺术沉淀始终为艺术沉淀。

参考文献

[1]许强,林宇侦.论福建地方传统戏剧以泉州高甲戏公子丑的表演特点研究[J].青年时代,2019,(25):27-28,57.

[2]陈爱钗,胡雅璇.福建戏曲文化的翻译传播管窥——以莆仙戏与高甲戏等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68-71.

[3]包丹沁.新时期关于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方向探究[J].人文之友,2019,(5):30.

[4]李丹.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8):74,84.

[5]杨国辉,高忠严.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传承人李登山为例[J].戏剧之家,2019,(2):240-241.

[6]高翔.论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院校曲艺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3):109-112.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