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摘要:专业是连接高校与社会需求的主要桥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理工类高校初步建立了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但仍存在价值冲突性、执行过程的价值偏离性、问题解决上的不彻底性等局限性。因此,科学地建立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已成为高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预警;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217-02
一、理工类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现状
预警是指在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发现、分析、判断并做出反应的一种制度,通过预警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预警机制,是指教育主管部门或理工类高校针对专业就业状况建立的一套预警制度和系统,通过专业的就业状况设立临界点,将临界点下的专业及时反馈给教育管理部门,对理工类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相关的信息和现象进行反馈、分析、检测,评估其与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程度,对可能发生的教育后果发出预先警报,具有一系列预防、调整或补救功能的整体机制。
(一)理工类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等管理情况
1.建立高校毕业生生源规模及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公布高校以及本省高校生源分布情况及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月报告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预警机制。
2.通过就业状况向教育部门反馈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根据就业状况等指标,调整专业的招生规模,引导高等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理工类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制订及专业评比提供依据。
3.科学指导高校以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求,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设置社会需求加大的新专业,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建立专业的评估、预警及准入、退出制度。
(二)河南理工大學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主要做法
1.加强专业增设调整。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需要以及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积极申请增设或调整设置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0余个本科专业,同时调整和撤销了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5个本科专业。
2.加强专业合并调整。每个学院专业设置的学科跨度原则上不超过2个学科门类、4个专业类。对于目前在两个学院同时存在的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同时设置,根据专业发展实际合并到机械学院,由机械学院统筹规划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加强专业改造升级。以“新工科建设”、“特色专业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强现有专业特色内涵建设和改造升级。学校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工作,对开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专业,也将在教学条件、工作业绩奖励、教改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
4.加强专业预警退出。对招生报考率和就业率偏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不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或专业评估不达标的专业,根据情况采取限期整改、减招、停招、撤销或调整为其他专业等措施,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以切实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二、理工类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局限性及问题分析
(一)理工类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局限性
1.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价值冲突性。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是一种公共政策,其中的价值冲突表现为,该机制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有高校、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这种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存在着冲突。理工类高校的专业退出涉及专业教师的再就业问题,教育资源的流向和调配,势必造成价值冲突。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这种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目标群体的自身价值会影响到该政策的制定或执行。
2.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执行过程的价值偏离性。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能够避免高校设置专业的盲目性,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提高理工类高校专业的办学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执行者具有价值选择权,能够影响到该政策的运行方向,由此产生了政策的执行者与政策的决策者的价值冲突,导致执行过程的价值偏离性。例如,有的理工类高校只有达到就业指标,才能得到国家的经费拨款,由此将院系就业率与教师奖金挂钩,从而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假就业”、“被就业”现象。
3.理工类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在问题解决上的不彻底性。由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有限和当事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不能全部解决社会问题。此外,不同利益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政策执行效果。我国在不同时期对高校专业退出有着不同的规定,从高校专业退出的规定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说明该政策解决问题的部分性和暂时性。
(二)当前社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总量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调整产业结构阶段,要淘汰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吸纳就业岗位明显减少。我国每年有2400万人口需要就业,而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总量矛盾,劳动力供给大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数量。
2.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矛盾。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扩张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这种扩张的规模超出了现有高校的教育资源承载力。一些专业未经过科学的论证,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越发明显,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艺术类、师范类比重过大,而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专业等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还有待提高。
3.社會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数据信息技术人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比较大。但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和人才培养上与社会的需求还不一致,很多毕业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由此需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再培训。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促使高校转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需要创新。
4.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念的矛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大量毕业生涌入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对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有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有的准备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产生了矛盾。
三、构建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当前专业设置突出问题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和预警以及退出机制,能够监控不达标的专业,采取减少招生和停止招生的方法,增强高校的专业建设意识和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通过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释放出教育资源,转移到新兴特色的专业上面,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达到人岗匹配的要求。这样就能够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矛盾。
二是高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现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校要减少专业建设的盲目性,离不开预测与预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足见专业预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宁.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预警系统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05-01.
[2]赵文军,朱莹,陈子光,等.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J].科教导刊,2015,(4):7-9.
[3]曹景萍,宋作忠.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思考与探索——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