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蔚
摘 要: 中国观潜藏于日本的国民思想之中,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关系。一定的日本对华行为,体现了日本特定的中国观;而一定的对华观念,影响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因此研究近代的中国观对研究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近代日本;中国观;中日关系
1 中国观的概述
日本的中国观即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严绍汤先生指出所谓的日本的中国观,“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日本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对中国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即一种观察中国的隐含于内的心理形态,一种对中国实际事件的内在的判定,一种对中国付诸某种行动的冲动动机。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内涵与形态,其根本的是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此即取决于日本人对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估计;取决于它对中国社会诸方面现实与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也取决于它对中日两国在亚洲及世界所处的地位及其变化的估计”。
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史学是日本史学的母胎。十九世纪末以前,中日史学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近代前日本称自己与中国“同文同种”。因而在日本一直到江户时代,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怀抱一种“敬畏”的心态,这或许构成为传统日本的中国观的核心。我们把这样的中国观称之为“一元论中国观”。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在近代之前,是处于和平交往状态。中国处于优势,日本处于劣势,不断吸取中国的先进文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是积极和推崇的。
2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在进入近代以后,日本对中国的看法有所转变。近代日本有两种代表性的中国观:脱亚论的中国观和兴亚论的中国观。
2.1 脱亚论的中国观
脱亚论是由日本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的。他的脱亚论思想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福泽首先作为启蒙思想家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发表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江户时代有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冲击作用。他在两文中分别阐述了个人的独立和国家的独立。他认为国家的独立就是实现日本的文明,实现文明就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因此,国家的独立也就等同于学习西方文明了。在此之后,他学习了优胜劣汰的文明史观,与启蒙主义诀别,提到了“保护亚细亚是我辈之责任”这一日本充当亚洲盟主的论调。最后,因为甲申政變失败对亚洲前途感到失望,开始主张脱亚论。福泽谕吉于1885年3月16日(明治十八年)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的著名短文《脱亚论》。他在开篇提到:“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东渐,所到之处,无不风靡于一草一木。”福泽又写道:“文明又如麻疹之流行,......我辈断乎不具(治愈)其术。有害无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挡其势,何况利害相伴且常以利为主之文明乎!”他认为,西方文明就像流行病一样,来势汹汹,无法抵挡。就算想挡也挡不住,因此,应该帮助文明蔓延,让国家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所以他的核心主张是“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脱亚论初期局限于文化方面,之后因为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诉求。脱亚入欧不是简单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其实质在于“食亚”,与欧洲列强一起侵略亚洲诸国。这一思想有利于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所以成为了明治时代的既定国策。
脱亚论是日本近代重要的观念之一,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煽动了国民情绪,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2 兴亚论的中国观
兴亚论或大亚细亚主义的中国观是以“国权主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以日本为盟主,与中国“合纵”,与朝鲜“合邦”,使日本“指导”下的东亚成为一种“足恃”的力量,以阻遏欧美势力的东进。兴亚论看似与脱亚论背道而驰,但其实,两者却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大陆政策”的基旨。兴亚论者主张为了抵御欧美列强的侵略,亚洲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以日本为“盟主”。亚洲为了抵御外敌,应该各自推行民主化。而因为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先行一步,所以为了其他亚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日本需要伸出援手,并且强调这是日本民族的使命。就连倡导彰显东方文化价值的冈仓天心,也提出“统一复杂的亚洲文明正是日本的伟大特权。”日本优越论和使命感在他心里产生重要影响。冈仓天心在“亚洲一体论”中提出“拥有万世一系的天皇这一无以类比的祝福、没有被征服过的民族的骄傲和自恃、牺牲膨胀发展而固守祖先传下来的观念和本能的岛国孤立等,使日本成为承载亚洲思想与文化的真正仓库”。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强调的其实是以让日本为中心,是实实在在的“日粹”。这其实是打着共同抗击侵略的幌子,掩盖侵略的实质。李大钊发表的《大亚细亚主义》中提到“假大亚细亚主义之旗帜,以颜饰其帝国主义,而攘极东之霸权”,揭露了亚细亚主义的真面目。
兴亚论从实质上看,不是和平的提议,而是侵略的主义,是日本为了吞并弱小国家,发展军国主义的借口。这种打着正义的幌子为自身谋取利益的思想,在本质上与脱亚论并无不同。
3 近代日本中国观带来的影响
3.1 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脱亚论”和“兴亚论”成为军国主义的理论基础,由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发动侵华战争。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在战时所采取的暴行和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伤害。同时,由于受到外来入侵,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奋起反抗,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由于抗战持续了十几年加之手段残暴,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近代日本受到中国观的影响带给中国沉重打击。
3.2 对日本的影响
以“日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关键性导向作用的中国观,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侵略政策起到理论支撑。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将大陆政策奉为国策,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大大提高。但日本统治者只看到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和某些有“家”无“国”的社会意识,忽视了中国日益提高和进步的一面,使得日本长期轻蔑中国。虽然有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但未能改变日本对华的固有思想。因为日本对中国变化认识不清,使得错误的对华发动战争,又因为不及时纠正,一意孤行,导致侵华战争扩大到太平洋战争,最终以失败结尾,以战降结束自己的近代历史。这一历史教训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3.3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从“唇齿相依”到“兵戎相见”,从“一元论中国观”到“脱亚论”和“兴亚论”。日本中国观的转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华衰日强成为近代中日关系的新特征。
脱亚论和兴亚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军国主义的指导下,提出“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制定了一系列侵华政策。对台湾的入侵是日本迈出军国主义道路的第一步。这次侵略是日本侵华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近代中日关系的基调——侵略与反抗。
福泽谕吉說,战争关乎一国之荣辱,权力关系国力的强盛,并且展示了日本未来的发展愿景。在七七事变之后,“笔部队”出现,他们不断发展,之后被日本军队所收纳。“笔部队”的作者们都非常自觉的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所写的内容大都浅显、夸张和不真实。有的甚至能把日本侵华描述的十分温馨。在以福泽谕吉和“笔部队”为代表的人可以看出,对侵略别的国家丝毫没有愧疚之意。日本的侵略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打着“共荣”的旗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极大地破坏了中日友好关系,使中日关系从友好走向对抗。
总之,日本侵华与其所拥有的“中国观”密不可分。在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冲突是难免的,但应以谈话等和平的方式解决,绝不提倡非正义的战争。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难的就是相互认识了解,因为“只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不一相同,则两国之间不消说,就是同国的人们之间,也不容易互相了解的。”因此,当我们审视中日过往时,应当保持理性,以反思的眼光去看待,才能更好的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态势,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岳兵.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三卷(1840-189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孙立春.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王美平,宋志勇.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四卷(1895-194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对中国的乡愁[M].戴燕,贺圣遂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史桂芳.近代日本的亚洲观及其对中国的侵略[J].长白学刊,2002,(5).
[6]严绍汤.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J].岱宗学刊,1999,(2).
[7]冈仓天心.东洋的理想[M].阎小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8]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内山完造.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M].尤炳圻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