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笑如,刘硕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的有关研究在数量和内容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研究通过梳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分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内学术研究用户最多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中包含“乡村振兴”为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7年10月18日到2018年5月31日,共计检索到文献 5137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后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最重要的学术用语,但乡村振兴这一研究命题在学界早已有之。从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来看,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研究热点孕育期(2004-2016年),以200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回归农业,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出台为时间节点[1]。这一时期国内学界研究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数量极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尚未形成。第二个时期为文献发表高潮期(2017年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研究热度急速上升,文献数量变化态势由之前的少有涉及转为迅猛增长。2017年发文748篇,是之前10余年总量的14倍。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文献数量高达5137篇,该时期月均文献数量为643篇,发文的数量、质量都是之前所不能及的。上述研究文献总量的变化特征与中国有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农业的实践走向相吻合。农村地区生产责任制的巩固完善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乡村振兴研究热点的产生。
2017年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发表高潮期可再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17年10月-2018年3月)。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2],其间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迅猛提升,文献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形成了众多研究热点。第二阶段为数量回落期(2018年4月-2018年5月),文献数量显著减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始出现转移。在研究高潮后出现回落现象的原因:一是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2018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改革与发展的新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落地处于再酝酿的探索阶段,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做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二是媒体热度的下降。浅层报道的表述方式导致时政热度带动下的焦点关注后继乏力,新闻媒体渐呈“疲态”。三是文献发表存在一定的时间推延,为下一阶段研究热度的孕育积攒了力量。
图1 2017.10-2018.05乡村振兴文献总量变化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分析研究文献作者,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发文者,并降序排列发文数量最多的11位作者,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间并未形成较强的联系。从发文数量来看,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虽多达5137篇,但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仅有25人;从作者所属机构和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相关政策研究机构。该领域研究较为成熟的机构尚未形成,多为学者独立研究。
表1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11位作者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通过分析发文机构,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机构。按照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最多的11家机构,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发文量最多的11家机构包括5所国家重点大学、5所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和1家国家重点通讯社,所属学科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公共管理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又根据院校特色与学者个人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如向勇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中强调要在农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将文化创新意识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和多领域,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3]。
表2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11家机构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期刊刊登文章2868篇,占文献总量的55.83%;报纸刊登报道1669条,占文献总量的32.48%。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案,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和国家农村工作的开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新闻报道与时事评论是文献资料的重要内容。与杂志期刊相比发行周期更短、内容更具直接性的报纸刊物成为了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相关文献的数据库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报纸刊物。按照文献发表数量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最多的10家报纸,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这10家报纸主要是中央部委直属或各省委的机关党报。官方报纸作为指导全国党政工作的舆论阵地和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它们将发布传播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信息以及刊登重要新闻作为主要任务。因此报刊类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是报道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解读相关政策文件,报纸文献的关键词分布印证了这一点,如表4所示。报纸刊物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等特性,使其成为获取乡村振兴信息资讯的重要直接来源。
表3 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10家报纸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从发文者所属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内较发达的城市,研究内容有明显的就近属性。报刊是直接资讯报道的主要阵地,笔者按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在20篇以上的9家地方性报纸,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这9家报纸多为各级党委的机关党报且集中在湖南、青海、河南等中西部省份。研究文献发表报刊的这种地域分布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状态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中国各地区乡村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值得深思。
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背景出发,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为切入点,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分区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标体系、路径模式和运作机制等现实性问题的研究已颇有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文献学科结构聚团特征明显,各聚类内部有很强的同质性。其中,农业经济是关注度最高的学科领域,农业经济、贸易经济、金融等经济类视角的文献资料2624篇,占文献总数的54.35%;其次是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等社会治理视角的文献资料,占总数的19.96%。研究者的学科视角是否可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领域举措的实践进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是乡村振兴研究面临的新命题。
表4 报刊频率最高的10个关键词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表5 发文量20篇以上的9家地方性报刊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可归纳出乡村振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理论精神的阐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政策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具体热点的研究。
第一,对理论精神的阐释。侧重于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研究,韩长赋[4]、张强[5]、韩俊[6]等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总体要求、目标内容做了具体阐述。第二,对实践经验
表6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12个学科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的总结。侧重于对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战略实施进程的探索模式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如张静[7]、赵毅等[8];侧重于寻求国外乡村区域振兴运动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如龙晓柏[9]、杨希[10]、刘震[11];侧重从传承与反哺的视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人口流动、文化内涵、产业经济等几个方面,如姜德波[12]、谭英等[13]、王松良[14]。第三,对政策机制的研究。侧重于如何调整政策机制以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如张军[15]、郭晓鸣等[16];侧重于对乡村治理秩序内外权威嵌入机制的探讨,如萧子扬[17]、唐任伍[18]、赵光勇[19];侧重于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地域重构机制开展研究,如廖军华[20]、王博等[21]。第四,对具体热点的研究。侧重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合作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时政热点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如王超[22]、王景新[23];侧重对土地制度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论证研究,如汪越等[24]、陈美球[25];侧重于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变革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策略,并对户籍制度改革、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管理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陶元浩[26]、张义祯[27];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乡村旅游(王晨光)[28]、农村经营制度(王敬尧)[29]、农村金融(何德旭)[30]、农村基层党建(宫学芬)[31]、城镇空间规划(吴碧波)[32]、农民职业教育(杨璐璐)[33]等角度开展研究。
从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以定性研究为主。
根据角度的不同,在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四种定性研究方法。
对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综述式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徐刚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定领域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研究进展[34]。对乡村振兴战略特定实践模式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的论证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如唐安来等通过对个案的具体分析,聚焦时政热点,论证并提出了出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和采取相应举措的可行性[35];霍军亮等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基础缺失漏洞展开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获取共同规律和普惠经验[36]。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框架的理论探讨多采用历史分析法,如郭晓鸣等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联系[36]。黄璜等则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解析当代德国乡村的发展困境和探索方向,为中国城乡关系定位提供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深层特性[37]。
在定量研究方面,多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和进度测度,具体的指标体系研究相对匮乏,统一具体的乡村振兴水平指数尚未形成。为数不多的量化测度也多为学者在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的过程中描绘其大致远景,或在特定学科情境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时偶有涉及。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后中国“三农”问题的特殊用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与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等用语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存在相对独立的特性。文献各关键词间多具有一定强度的临近节点关系,如农业供给侧、产业兴旺、金融、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城乡融合等,根据学科分类基本形成了产业经济、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城乡融合、教育文化等五大研究热点聚类。
通过对关键词共线网络的分析,可以得到突出强度较高的17个关键词。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阐述或对战略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形成了关键词密集聚类出现的现象。通过对各聚类领域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些学者直接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研究,聚类内部出现战略、十九大、路径、农村、乡村等,均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层面和基本内涵;有些学者则倾向从二元结构的视角对城乡关系展开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镇化、城乡融合等;有些学者侧重于从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关系出发开展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特色小镇、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等;有些学者从文化旅游视角展开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视角开展研究,主要议题有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等。
表7 关键词共线网络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关键词在不同阶段的出现频率,可反映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结合突显关键词的使用强度和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各领域高频关键词演进趋势,可以将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间近四十年的时间,期间乡村振兴学术研究热点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制约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成长。第二个阶段是以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从乡村振兴战略意义、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战略路径等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在全域范围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第三个阶段是平稳增长期,该时期乡村振兴研究体系虽在不断拓展,但关键词经历了前一阶段的井喷式增长后已相对趋于稳定,国内学者更注重研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难点、已出现热点进行。这一阶段的研究较为具体,多从生产要素、城乡融合、乡村治理、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角度展开研究,主要表现为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实际状况探讨如何进行乡村发展规划,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关键词密集出现的现象。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转轨节点不甚明确,大致以2018年1月2日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8]和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39]中阐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为过渡期。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等3个政策性文件基本奠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学界便从新的战略部署出发展开实质性的。
从研究热点演化的角度看,自2017年具体研究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为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演进路径,即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何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尝试从新的视角审视“三农”问题;继而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及深层次问题,并结合各地区社会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从相关文献数量所呈现的增长趋势不难看出,学界愈来愈重视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典型案例的整理和研究。据笔者粗略统计,自2017年以来,仅《农业工作通讯》和《吉林农业》就刊登过相关文献194篇。
从研究队伍的构成上看,学者和政府官员是发文者的主要组成群体,其中政策研究机构是一支重要力量。从期刊文献总量的持续增长趋势和作者机构群体数量的日益增加可见乡村振兴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政策解读和时政资讯的文献较多,主要集中于农业经济和乡村治理两个领域。相比之下,法律制度、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研究方法上看,以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政策文件解读、路径模式探讨等方面的研究也在充分关注借鉴国外学术动态,并在部分领域尝试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
整体上,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体系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基础理论、指导思想、政策解读、误区问题、具体举措、保障体系、制度创新、经验借鉴等八个针对乡村振兴实践现实状态的研究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助于解决现实中的“三农”问题。
首先,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摆脱传统的纯粹理性准则,运用特定的计量方法(如频率统计法、元素分析法)确定乡村振兴水平指数,明确乡村振兴的水平测度,再回归到宏观视阈构建起复合型、准则性的指标体系,对一定范围内的村镇进行指标性排序以表现乡村振兴实践水平,这应为我们日后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其次,在研究对象的分布上,呈现为地域性的不平衡。目前总体数量不多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受经济水平和既有基础的影响,乡村振兴的实践首先发端于此。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调要与脱贫攻坚协调推进,因此贵州等西南贫困地区的研究成果颇具规模,针对广大北方地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推广的地域局限性是否会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格局的地域差距,这是我们今后需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再次,根据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农业经济是关注度最高的聚类领域。国内学者秉承以往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从经济角度对乡村振兴展开大量研究,金融、贸易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企业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等相关领域议题密集激增,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的焦点所在。但相比较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热点以及深层次问题并不只存在于经济领域,还应该包括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生活保障、生态宜居等诸多方面,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尽管学者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为依托,基于不同视角展开了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并已尝试进行基础理论、指标体系、路径模式和发展机制等理论性问题的探讨。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对于先前“三农”问题的相关研究,新角度和新观点相对较少,未能发前人之所未发。现有的理论框架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需要,当前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构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综合判断,目前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数目庞杂,综合性和系统性成果缺乏,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虽已有多元化的学科研究视角,但政策宣讲类和文件解读类文献在既有研究成果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各地实践探索的理论化概括不足,关于理论问题的探讨深度有限,实证研究亦不多,现有成果难以达到对实践的指导,应用研究与学理探讨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其理论研究及分析深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在研究方法上,需要更加规范的实证研究,在开展定性研究的同时要积极采取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要素分析、指标赋权、层次划分等途径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各标准,进一步对全国各省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水平进行比较排序,以测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
在学科视角上,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内容涉及面广泛以及时效性、政策性等属性的需要,要求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因此搭建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引导不同特性的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在研究内容上,要注意兼顾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聚焦现实问题,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力戒浮躁跟风、浅尝辄止的弊端。如前文所述,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农业经济领域,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覆盖乡村振兴战略所涉及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诸多方面。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研究在继续围绕现实问题的同时,应更重视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和模式路径的综合构建。分析研究热点的演化,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为“宏观—具体”的演进趋势。随着当前阶段结合实际案例着眼于具体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热点发生了转移,宏观视阈构建研究相对回落。但通过比对与城乡一体化等相近领域研究的阶段性特征,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将是回归宏观层面,应当结合业已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宏观格局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