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邓荣芳
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湖南 郴州
423000郴州市第四人民肾内科2,湖南 郴州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疾病的复发[1-2]。临床一般使用AFP进行肝癌检测,但就肿瘤的位置还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技术。CT属于常用的肝癌检查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小肝癌患者97 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肝癌直径均在3.0 cm以内。其中男80例,女17 例,年龄23~79 岁;手术证实45 例,影像学诊断证实52 例;其中存在乙肝病史、HBaAg阳性90例,术后复发30例。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GEoptima 螺旋扫描CT 机进行扫描,扫描周期为1.0 s,扫描矩阵为512×512,扫描条件为120~140 kV,2 130~280 mA,层厚与矩阵间隔为5.0 mm。检查前所有患者禁食4 h以上,扫描前30 min服用浓度为3.0%1 000 mL 泛影葡胺,促使胃肠道保持充盈。患者取仰卧位,从隔顶开始到全肝进行扫描,然后增强扫描。造影剂的使用按照患者体重计算,一般参照1.5 mL/kg 作为计算标准。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单相注射,注射速度为3~4 mL/s,肘静脉造影30 s 后开始动脉期全肝扫描,60~70 s 后开始门脉期扫描,每个阶段扫描时间为14~24 s。
评价指标:统计肝癌病灶检出率及双期扫描表现、CT 扫描各期检出敏感性、病灶大小关系、螺旋CT双期扫描对病灶检出率的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到Excel表格内,使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α=0.05为校准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7例患者,共发现150个病灶,病灶大小0.5~3.0 cm,平均为2.1 cm;其中有41个微小病灶,大小在1.0 cm以下。
肝癌病灶检出率及双期扫描表现:平扫发现病灶76个(50.7%),其中70个病灶为低密度,扫描时存在边界不清;5个病灶呈高密度,且患者伴随有脂肪肝。41 个微小病灶中,平扫检出10 个(24.4%),且均为低密度。动脉期检查出病 灶130 个(86.7%),CT 表 现 类 型 包 括:①病灶无明显的强化现象;②病灶有明显的强化现象。均匀强化病灶105 个,不均匀强化病灶45 个。门静脉期扫描检出病灶105 个(70.0%),其中95 个低密度,5个病灶呈高密度,且患者伴随有脂肪肝,50个为等密度。
CT 扫描各期检出敏感性、病灶大小关系:平扫检出75例(50.0%),动脉期扫描检出130 例(86.7%),门静脉期扫描检出105例(70.0%),双期合计扫描出140例(93.3%)。
螺旋CT双期扫描对病灶检出率的统计学处理:肿瘤直径在3.0 cm 以内的病灶,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平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是用以普查原发性肝癌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技术,但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诊断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无法实现肿瘤位置的精准定位[3]。
随着我国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影像学检查的不断完善,对肝癌的检出率也不断提升,3.0 cm 以内的病灶,检出率高达100.0%,但对小病灶(1.0 cm以内)的检出难度较大[4-7]。部分病灶即便是在手术中也很难彻底触摸到,提升微小肝癌及小肝癌检出率是当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50 例病灶呈等密度,未能检出,考虑是因为患者伴随有肝硬化,或肝脏血液动力学发生了变化,导致肝脏实质强化,进而受到影响。病灶同肝实质间的差异减少,为等密度;部分病灶的供血丰富,考虑是门静脉参与了病灶供血;扫描时间带来的影响以及脂肪肝带来的影响。本文结果表明,动脉期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但动脉期可能会出现漏诊,进而门静脉期的扫描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小肝癌诊断中选择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可提升疾病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