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宏
637000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随着现代化城镇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社区内急危重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故加强社区急救网络的建设发展,让患者在黄金时间得到科学、有效的急救医疗措施,为专业的院前急救打好基础,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意义重大[1-2]。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分析社区急救网络的建立对于急救工作的影响,并报告如下。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取未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前的2 万民众作为参照组,2016年2月-2018年2月选取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后的2 万民众作为观察组。参照组年龄12~85 岁,平均(63.17±8.78)岁。研究组年龄15~87 岁,平均(64.23±9.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本社区于2016年5月建立起急救网络并实施:①建立急救网络:组长为居委会主任,副组长为社区服务站站长,建立社区急救领导小组,组员为各楼、区内急救员。急救小组被居委会直接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社区服务站业务指导下,小组成员均由居委会提名,文化层次高,受到群众认可,且接受能力强,对于社区内的情况非常熟悉,急救员则必须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②加强急救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急救人员的一切工作与服务都必须从患者出发,急患者之所急,不怕累,不嫌脏,既要懂得民族习惯和社区风土人情,又要对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在抢救现场必须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缓解其焦急情绪;如果遇到非常紧急情况,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可以准确快速地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类突发性问题做出妥善处理,并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佳的抢救方案,在社区内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对急救员的业务技能,社区服务站必须进行专一的培训和指导,并制定出完善的急救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急救人员进行统一的模拟抢救训练和组织考评。③配备完善的急救器材:社区急救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急救器材,因此,每一位急救员均应配备整套的急救器材,包括折叠担架、开口器、止血带、三角巾、夹板、冰袋以及棉签等,并统一进行造册登记,社区福利提供所有经费。④大力普及自救互救相关知识: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救意识与自救能力,依据社区居民居住的实际特点,社区服务站需要开展相关的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居民对于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定期在社区宣传栏上张贴相关的急救知识,全面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自救互救的能力。⑤通讯设施的建立:高科技通讯网络的构建为社区急救工作创造了很大的便利,社区服务站将急救员的联系方式统一制造册,发放到每一户,并要求急救员24 h 开通电话,以保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急救,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求救并以取得外援。
观察指标:观察建立急救网络前后,两组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救治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人员对于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90 分以下完全了解,65~90 分基本了解,60 分以下不了解。总了解程度=(完全了解+基本了解)/总人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建立急救网络后,研究组人员对于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98.69%,参照组人员为80.85%,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n)
两组人员的救治成功率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参照组共发生213 例急救事件,其中成功救治171 例,死亡42 例,救治成功率为80.28%。研究组共发生225 例急救事件,其中救治成功216 例,死亡9 例,救治成功率为96.00%。研究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急救工作,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在突发疾病与创伤事件发生之后,急救工作效率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患者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紧急救护,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4],有80%的突发事件发生于社区之内,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20院前急救人员通常无法在10 min 之内赶到现场,加上赶往现场的急救人员对现场、患者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到达现场后也需要花时间了解情况,拖延急救时间,而社区急救网络构建后,社区急救人员可以在社区内每1 个基础单元中选1 名人员参与,主体为社区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对社区内的急危重患者进行快速、及时的院外抢救与后送工作,在地理与时间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以更快到达现场实施急救工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此外,需要将社区急救站与“120”院前急救进行联网,这样院前急救和社区急救医务人员相互合作,达到实现共享信息和资源的目的,例如当“120”院前急救中心接收到呼救时,立即联系社区急救小组负责人安排院前急救人员前往现场急救。且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后,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可有效提高居民自救与救他的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降低急救事件的死亡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未建立社区急救网络的参照组相比,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后的研究组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救治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社区内建立急救网络有利于急救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强居民自我救护与救他能力,可提高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治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