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慧青 许 锋 吴 皓 陶晔璇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交叉学科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重要驱动力[1]。临床医疗需要同时满足安全性、高效性,兼顾成本,需要走医、理、工、产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的道路。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出,搭建学科交叉促进平台,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促成相互间合作;创新方式、多点着力,促进形成学科交叉、有机融合的群体创新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确定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研究,学科交叉助力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价值”为医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激发医学创新活力和转化能力,九院积极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优化,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基础上,大力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举措,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中心等,着重围绕以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基础学科,以精准医学、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以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等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基础与临床、医学与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处理好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关系,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2],实现临床转化,造福人民群众。
2.1.1 搭建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九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模式,在Med-X研究院设立专用实验室,成功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面向临床需求,聚焦数字医学内植物技术和数字化临床技术两大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型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医学内植物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外科手术和数字化物理治疗装备三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
2.1.2 打造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早在1987年,九院骨科即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系合作,对个体化植入物的精确设计与安装系统展开系统研究,将包括3D打印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和集成制造体系引入临床应用。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落户九院,在戴戎院士的带领下,医院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已配备3D打印接诊中心、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一体三翼,全链条设计。目前,已建成拥有多位资深医学专家以及专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并配有先进的医用金属、高分子和生物3D打印设备10余台;设备投入2 000余万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满足医院在医学辅助模型、手术定位导板、个体化植入体、多孔修复材料、康复器械、药物缓释材料等3D打印制造方面的研发和制备需求,为医院各临床学科提供高水平前沿技术服务平台,快速实现临床转化。在骨科、口腔外科、颅颌面科、整复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正畸科、康复科等学科取得一系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开展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已实现临床应用6000余例。同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和培训,致力于引领国内3D打印医学产品的规范应用。
2.1.3 建立国产医学机器人研发平台。近年来,医院以临床应用需求驱动开展实质性医用机器人研发工作。如骨科在关节外科手术机器人方面开展了医工交叉研究,并获批“髋膝兼容、安全、高效微创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重点专项,努力实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降低国民医疗费用负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口腔颅颌面数字医学实验室围绕手术导航系统、手术规划软件、虚拟手术教学系统等开展一系列研发和临床应用工作;口腔种植科研究团队获批“口腔种植机器人手术终端系统的研发、评估及SOP制定”重点专项,采用光学导航技术控制医用机器人技术实现定位、操作双精准的目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致力于耳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展开人工耳蜗电极自动推进器的研发,同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研发整合耳内镜的主从、协从机器人,精准解决临床需求。2018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医院将结合各学科的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建立医工交叉的合作科研机制,进一步开展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和临床转化。
2.1.4 建立精准医学研究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批复的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牵头、依托九院进行实体化建设的上海市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于2017年12月20日在九院浦东科教园区正式揭牌成立。精准医学研究院引进并培育世界一流科研团队,建立国际水平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技术平台和运维团队,将聚焦精准医学领域开展全球合作创新项目,探索科研转化的革新机制体制,以及融合科技成果的持续创造与快速转化链条,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示范基地。同时,在此基础上,与临床机构共同搭建实现科研数据共享、技术关键衔接和研究领域互补的科研合作网络,实现基础与临床协同创新,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病原微生物、生殖与遗传发育、肿瘤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生物学、组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与精准医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真正做到推进疾病的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
2.2.1 医工交叉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内涵建设,大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设立“医工交叉研究基金”,前瞻性布局未来优势学科。“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鼓励医院的临床医生与理工科的研究人员联合申请课题,优势合作,以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形成适于转化的科研成果。九院长期以来充分发挥医院特色学科优势,坚持医工结合,勇于突破常规,协同创新,促进跨学科合作、交叉渗透和发展。自2001年起,医院共立项200余项医工交叉课题,已投入经费上千万元,在生物材料、数字医学、3D打印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2.2 临床研究型多学科诊疗团队项目。为切实提高临床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各临床学科间资源整合,九院于2017年组织开展临床研究型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建设,共22个项目立项,第一批投入资金555万元。目前,各团队高效有序推进,协同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培养临床研究型人才,为相关疾病指南修订与撰写打下基础。依托医院整体平台,多学科深入协作,各MDT团队能够逐步打造“九院模式”,在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的同时产出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
2.2.3 融合学科基金。2014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九院,实行南北两个院区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九院于2016年启动医院“南北学科融合”,要求通过学科融合,达到“科室管理一体化,医疗质量同质化,学科发展前沿化”,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才梯队培养,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目前,设立了5批共32个融合学科基金项目,每学科每年给予10万~1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经费资助共计5 000余万元。
2.3.1 引进工科人才。结合医院学科特色和需求,一方面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定期来院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引进全职工科人才和博士后在医院开展医工合作咨询和研究。
2.3.2 培养医工交叉研究生。为充分发挥工学、理学和医学的学科优势、推动医工(理)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更好地面向国家生物与医药产业的需求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医工交叉平台”博士生招生专项计划,实行双导师制。九院借助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气学院、药学院等合作,招收工科博士研究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医工交叉联合培养临床医院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为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探索转化创新机制、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九院在上海市医院中率先制订《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根据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和路径,细化相应规定,为医工结合形成的医学产品进行下游转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尽可能将成果转化成可实际应用于临床的产品,从而提升临床学科国内外影响力。九院整复外科李青峰教授团队的“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皮肤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项目,是《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出台后实现成功转化的“第一大单”[3],签订了1.2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该项目通过战略合作,加快实现脂肪干细胞产品产业化,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巨大,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医院定期开展精准医学研究院头脑风暴活动,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将精准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所需相结合,以临床需求为牵引,激发研发活力,推进临床与基础学科的合作,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定期组织医工结合青年沙龙,为医学和理工科的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跨学科学术平台,通过交流开拓思路、互学互研、紧密合作,有效促进学科共同发展。
医院要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入调研论证,长远规划,切入学科交叉点,重点发力,探索如何打破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医学科研对促进医学发展十分重要,但医学科研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发论文,其取得的科研成果最终要为临床服务、为维护人民生命和健康服务。因此,医生需要革新观念,要基于基础研究,推进临床转化研究,让大众真正获得医学科技成果的益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医院必须积极探索,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交叉,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融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于一体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枢纽站”,促进转化医学及医工交叉产学研转化链的形成。理顺机制体制,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打破壁垒,加速成果转化。
加强学科交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基础医学、转化医学、临床医学、精准医学齐头并进的团队。加快推进具有突出交叉学科特点的创新中心以及公共平台建设,着力建设交叉实验室和资讯数据支撑平台,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利用各学科的资源优势和贯通,碰撞出学术火花,同时孕育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创新成果[4]。
探索建立健全柔性使用人才的政策和机制,打破原有的制度壁垒,在人才评价、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予以灵活调整,以更好激发和释放交叉学科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研究制定合理的成果归属及绩效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有效激发研究者的热情,消除其后顾之忧,切实推进合作。同时,合理的激励和收入分配机制也很必要,能够为研究者营造潜心研究和专心完成任务的环境[5]。
九院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部署和指引下,聚焦医学临床科技创新,整合医院学科优势,有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临床科技创新水平和临床科研水平,产生一批可实际应用的临床研究成果,持续提升临床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