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腾达,宫庆涛,叶保华,武海斌,孙瑞红*
(1.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2.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实蝇科,别名柑桔小实蝇、东方果实蝇、桔寡鬃实蝇,俗称针蜂、果蛆、黄苍蝇、柑蛆。该虫可危害多种果树的果实,造成减产甚至绝产,故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害虫[1,2]。桔小实蝇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重,逐渐演变成水果的重要害虫。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桔小实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桔小实蝇首先发生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湾地区于1911年首次发现,中国内地于1937年有记载。随后,该虫在国内外迅速传播与扩展,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菲律宾、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国内分布在台湾、香港、广东、云南等地,其种群有不断向北扩散的趋势[3,4]。近年,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果蔬频繁调运,长江以北省份也发现桔小实蝇危害桃、枣、石榴、苹果,但尚未确定能否在北方越冬[5]。2006年,詹开瑞等对桔小实蝇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了研究,将桔小实蝇在中国的定殖风险区划分为高度危险区、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分布北界为北纬(30±2)°,据此中国大部分省份属于该虫的适生区[6]。
桔小实蝇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食性复杂,繁殖力高,适应能力强,危害大。该虫的寄主有番石榴、芒果、柑桔、石榴、枣(图1)、桃(图2)、梨、苹果、无花果、枇杷、茄子、丝瓜、辣椒等46科250多种水果和蔬菜[4]。嗜好球形水果,其次是圆柱形、椭圆形等,对多种水果和瓜果具趋害性[7]。
图1 桔小实蝇危害枣状
桔小实蝇主要以幼虫取食危害果实。雌成虫产卵器锋利细长,可一次将多个卵粒产在新鲜果实的表皮下,造成机械损伤,为其它病菌的入侵提供有利条件。卵在果实内很快孵化,幼虫群集取食果肉,随龄期增加和虫体长大,食量增加,在果实内纵横窜食,导致果实腐烂、脱落。幼虫基本在受害果实内生长发育,不转果危害。幼虫潜居危害的特性使其难以从外面察觉,常随被害果、包装物、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传入非疫区后遇到适宜环境条件即可迅速蔓延危害,对当地果蔬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图2 桔小实蝇危害桃状
成虫。体长6~8mm,雌虫一般比雄虫体稍长。全体深黑色和黄色相间,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上有明显的黄色U形斑纹,小盾片黄色。腹部椭圆形,红褐色,第1、2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一个明显的T字形斑纹。额上有3对褐色侧纹和一个中央的褐色圆斑。触角长棒状,第3节的长度是第2节的2倍。1对前翅透明,翅展14~16mm,翅脉黄褐色,有三角形翅痣。雌虫产卵管发达,尖锥形,由3节组成。
卵。梭形且微弯,一端尖细另一端钝圆,长0.8~1.2mm,宽0.1~0.3mm。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成浅黄色。
幼虫。体圆锥状蛆形,头部尖细,尾部粗,口钩黑色。幼虫期一般分为3龄,1龄幼虫体长0.6~1.5mm;2龄幼虫体长2.1~5.0mm;3龄幼虫体长3.4~10.0mm。
蛹。椭圆形,长4.4~5.5mm,宽1.8~2.2mm。初化蛹时淡黄色,后逐步变成红褐色,蛹体上前端有气门残留的突起,后端气门处稍收缩。
桔小实蝇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代数不一,国内由北至南,桔小实蝇年发生代数逐渐增多。在最适宜发生地区,桔小实蝇每年可发生6~8代,周年发生,几乎无越冬现象;在适宜地区每年发生2~3代,以蛹在浅层土壤中越冬;次适宜地区每年可发生1代,但不能越冬;在可能适宜的地区,桔小实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不能越冬;在非适宜地区,桔小实蝇不能完成世代发育。
在云南省玉溪市,每年的11月至第2年的5月为桔小实蝇种群数量的低谷期,6月桔小实蝇数量开始较快增长,6~9月为全年发生高峰期,10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大幅下降[8]。在广东省桔小实蝇每年有2个危害高峰,从5月开始成虫发生量逐渐增多,到8月出现第1个发生高峰,11月出现第2个高峰,直到12月成虫发生数量下降[1]。但是,桔小实蝇在长江以北的发生规律目前尚无系统研究报道。
桔小实蝇产卵于果皮和果肉内,雌虫更喜欢在果实软组织、伤口处、凹陷处、缝隙处等地方多点产卵。单雌产卵量160~200粒,产卵期长达50天[9]。卵的孵化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通常埋于寄主组织中的卵孵化率高、发育快,裸露或在非湿润状态下的卵发育迟缓,孵化率低。田间卵期长短随季节变化,夏季仅需1天,春秋季2~3天,冬天7~20天[2]。
幼虫发育历期一般9~23天,蛹8~23天。1~2龄幼虫不会弹跳,3龄幼虫老熟后钻出果实,从果面弹跳到地表,通过不断弹跳寻找到适合场所入土化蛹,部分老熟幼虫也可在被害果实内化蛹。老熟幼虫的跳跃距离15~25cm,高度10~15cm,并可连续跳跃多次。老熟幼虫在潮湿疏松的土表下经1~2天化蛹[2,10]。
桔小实蝇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但以上午8时~10时羽化最盛,羽化后经过一段时期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期夏季10~20天,秋季25~60天,冬季3~4个月。成虫具有趋光性,田间成虫多喜在上午天气较凉爽期间取食,中午或下午只在叶丛中、树干枝条上。在室内成虫可整天取食,只要有光照,夜间也不停止取食。在整个成虫期桔小实蝇要通过不断觅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达到性成熟。当成虫性器官发育成熟后开始交尾,交尾为重叠式,一般在傍晚至黎明前进行[2,10]。每次交尾时间约3~4小时,有的长达10小时,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9]。
桔小实蝇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可远距离扩散迁移,其强迁飞能力是造成其分布和发生区域不断扩张的原因之一。实验表明,桔小实蝇从上午7时开始飞行,8~9时和下午6~7时达到当天飞行活动的高峰,晚上9时以后停止飞行[11]。在云南怒江河谷,桔小实蝇随气流扩散迁移时,7天最远飞行距离达97km[12]。寄主对桔小实蝇成虫飞行能力也具有显著影响,营养越好飞行能力越强,经过营养补充和休息,可以进行多次飞行,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在15日龄前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15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长而下降[13]。 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是影响桔小实蝇迁移的关键因素,实验室内桔小实蝇最适宜的飞行温度是20~32℃,空气相对湿度60%~75%,光照强度500~2000lux[14]。
温度对桔小实蝇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影响很大。桔小实蝇的卵、幼虫和成虫的发育速度主要受气温影响,蛹的发育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三者的发育历期随温度降低而延长,最适发育温度为25~30℃。该虫耐低温能力较强,气温高于5.24℃时,幼虫便可生长发育[3,10]。不同地区因年有效积温不同,桔小实蝇的年发生代数有很大差异,在适宜地区每年最多可发生8代,在非适宜地区,桔小实蝇不能完成世代发育。
在自然界中,桔小实蝇受湿度影响也较大。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80%时,老熟幼虫入土慢,死亡率高。一般在雨量充沛时,雌成虫的产卵量较多,种群数量增长快,干旱时雌虫的产卵量降低,种群增长受到抑制。羽化的成虫难于从干旱土壤中挣扎出来,且无法充分展翅,以至新羽化的成虫死亡率大幅增加。干旱还会造成蛹体的暂时性发育迟缓甚至休眠,但一旦雨水充足即可大量羽化[3,10]。
桔小实蝇的寄主多达250余种果蔬,不同寄主对桔小实蝇的吸引力有显著差异,杨清源等人试验对比了12种水果,发现其嗜好程度高低依次是番石榴、杨桃、芒果、番荔枝、橄榄、黄皮、枇杷、人心果、莲雾、油梨、橙、柑桔[9]。在以柑桔栽植为主的地区,桔小实蝇每年可发生3~5代,当桔园周围栽有芒果、番木瓜、番石榴等其它寄主植物时,每年可发生9~10代[1]。
桔小实蝇以幼虫潜食危害,一旦钻入果实内绝大多数药剂喷洒防治很难奏效,化学药剂防治还会引起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对桔小实蝇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农业贸易国际化,货物流动加快,进出口岸要加强等桔小实蝇寄主材料的检查。在检疫环节上要做好外检和内检,加强对果品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特别是果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等要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及时隔离疫区和扑灭疫情,降低经济损失,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
种植抗性品种或调整水果成熟期。桔小实蝇对果实的侵害率与品种的成熟期及其抗虫性有关,种植对桔小实蝇有抗性的品种和成熟期避开其发生期的品种可有效降低危害率。如北方早熟桃品种一般于5~6月成熟,可以避开桔小实蝇的发生危害高峰期,晚熟桃则受害严重。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成片种植单一果树和品种。将桔小实蝇嗜好作物和非嗜好作物或非寄主植物合理布局,在同一地区应种植同一品种或成熟期相近的水果品种,避免把不同成熟期的水果安排在同一果园,尽量阻断桔小实蝇寄主食物来源,避免其通过转主寄生危害完成周年繁殖。如在柑桔园内和附近不栽植番茄、苦瓜、芒果、桃、番石榴、番荔枝和梨等[1]。
搞好田园卫生。桔小实蝇幼虫蛀食的果实往往提早脱落,及时收集果园地面上的落果并深埋或沤烂,可以杀死果中的幼虫和蛹,也可以集中起来装入厚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太阳光下高温闷杀,防止幼虫入土化蛹,能有效减少虫源。
翻耕园土灭虫。冬、春季翻耕果园和其附近周围的土壤,可减少和杀死土中越冬的幼虫、拟蛹和蛹,降低第2年的田间虫口基数。
诱杀成虫。雄虫诱杀剂主要有甲基丁香酚和水解蛋白两种,其中以甲基丁香酚的诱杀效果最好,虫口高峰期每666.7m2挂甲基丁香酚诱捕器5只,其他月份挂2~3只[15]。另外,用97%甲基丁香酚加3%二溴磷杀虫剂混合液,浸泡蔗渣纤维板或药棉,用飞机或人工散放在实蝇发生区的树荫下,在成虫发生期每月散放2次,吸引成虫取食中毒死亡,诱杀雄虫效果极好[16]。还有资料报道,用酵素蛋白0.5kg加25%马拉硫磷可湿性粉剂1kg,加水30~40kg,配成诱杀剂诱杀成虫于产卵前,也可起到一定效果[17]。
释放不育雄虫。应用不育实蝇防治野生实蝇,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和环保的措施。通过对桔小实蝇进行雄性不育辐照处理,与野生雌成虫交配繁殖的后代实蝇幼虫多数不能化蛹或不能羽化为成虫,造成后代不育。1975~1981年,台湾曾采用释放不育桔小实蝇雄成虫,防治果园面积达3.93万hm2,结合飞机撒放含甲基丁香酚药片,使果实的受害率由防治前的6.7%下降到0.018%,效果达99.73%[18]。郑思宁等人应用阿里山潜蝇茧蜂、桔小实蝇不育雄虫并配合引诱剂的综合措施对桔小实蝇的种群数量有明显控制作用,田间总体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18]。
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可明显减轻桔小实蝇的危害,根据不同水果品种,选择相应的果袋进行果实套袋。
保护和利用桔小实蝇天敌,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已经发现,桔小实蝇寄生性天敌种类有70余种,如实蝇茧蜂、跳小蜂、黄金小蜂等[17]。应对寄生蜂进行保护与大量繁放,使其有效控制桔小实蝇。在果园中放养山鸡,以鸡吃落地虫蛹,同时吃掉落地上的烂果,降低下一代的害虫繁殖系数,经济有效[20]。
在成虫初发期,于上午10时或下午5时左右,对树冠均匀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和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交替使用来防治成虫和产卵。由于该虫发生期长,需3~5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方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果实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在果实采收后和春季成虫羽化出土时,用50%辛硫磷乳油400~600倍液喷洒果园地面,每隔7天施药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杀灭入土化蛹的幼虫和刚羽化出土的成虫[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