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构与公共艺术发展

2019-01-16 05:38孙昕萍
艺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芝加哥

孙昕萍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一股公共艺术热潮。各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与物理进行公共艺术的建设,各种公共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但成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本文以美国芝加哥市为例,探讨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论述了其与城市文化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文化建构;芝加哥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展开,在城市化工作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显得越发重要,建设更加文明、舒适,并能体现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新型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

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城市整体气质的建设,大规模的拆除和新建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始终未能形成一种整体且成熟的城市风貌。公共艺术拥有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的独特文化的功能,但若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背景和框架作为依托这一切都将成枉然,不具备“公共意识”的公共艺术作品总是会让人感到格格不入。

我们城市中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看到最多的公共艺术往往大同小异,中小学校园中熊熊燃烧着的少先队火炬、仰望天空放飞和平鸽的少先队员、各式各样的名人雕塑、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抑或是步行街上千篇一律的清代市井商贩铜像;而到了重大节日时,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地则会不约而同地出现由大量花卉组成的巨大数字或文字形象。正是这样的公共艺术构成了我们脑海中城市的面貌,这些早已在市民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可能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却缺少了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本应具备的艺术性,更无法形成任何记忆点。

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当代社会中因各种新文化现象而导致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人们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认知早已不限于景观雕塑或装饰作品,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深入公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城市空间中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功能与特点。让公众在感受美的同时,更能学会发现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美,甚至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构成进行主动的思考。公共艺术更具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以艺术的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公众的“公共意识”。其本质并非进行强制性的文化展示或文化输出,而是要在展现和塑造文化现象的同时让市民形成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芝加哥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范。

1871年一场意外的火灾烧毁了三分之一的芝加哥城,1885年世界第一栋现代钢结构摩天大楼——家庭保险大楼(Home Insurance Building)的落成又让这座城市再次涅槃重生。彼时,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聚集于此,最终成就了今天比纽约更整洁、比华盛顿更现代的芝加哥。不知是否因为曾经遭受过毁灭性的灾难,芝加哥人似乎更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城市。多年来,芝加哥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宜居,这里的公共艺术作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人感到惊叹,公共艺术的建设更是芝加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芝加哥最为著名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创作的“云门”(Cloud Gate)。这件作品创作于2004年,坐落在格兰特公园中,曾在许多电影镜头中出现,俨然已经成为芝加哥的重要标志之一。作品的外形是一颗破土而出生长在芝加哥的巨大“豆子”,表面通体反光,造型富于流动和变幻,人们可以在作品上看到自己变形的投影,还可以看到变形的城市景观,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观看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作品四周的高大建筑、城市景观、花草树木以及天空也都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在“云门”中呈现出自己不同的面貌,一个静态的作品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将艺术作品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图1)。

1978年,芝加哥城市议会一致决定将建造和维修市政建筑预算中的1.33%用于公共艺术,而且其中一半必须是支持当地社区的艺术家。这让芝加哥成为美国第一批也是投入最大的支持公共艺术的城市。此外,私人家族基金、商業银行、企业等组织也会积极地给予公共艺术项目经济支持。“云门”最初的造价预算仅为600万美元,但在公园2004年开幕时上升至1150万美元,而在2006年落成时其最终造价实际花费了2300万美元,几乎是最初预算的4倍,但所有超出预算资金并没有包含任何公共费用,这些都来自个人和企业捐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芝加哥市民对于公共艺术为城市生活所重要性的认可,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中,公共艺术为城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有很多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的地标,代表了城市整体的审美品位,向世界展现着芝加哥的城市风貌。

如果说“云门”是芝加哥最负盛名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那么坐落在它不远处,由泰罗西亚艺术家约姆·普朗萨(Jaume Plensa)创作的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则可以被看作是芝加哥市民最喜爱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皇冠喷泉位于芝加哥市内的千禧公园——一个芝加哥市民日常纳凉散心、遛狗野餐的市内花园,建造于此的皇冠喷泉是一件世界级的新媒体公共艺术,更是艺术家送给芝加哥市民的一件礼物。

作品的主体是两个高达15.2米的由玻璃砖搭建而成的塔楼,塔身装有发光二极管(LED)用于显示数字影像。相对的两面有两块巨大显示屏,里面循环播放着芝加哥市民的头像,做着吐水的表情,并且确实会有水柱不时从嘴中流出。这两块电子屏上显示的人像全部来自芝加哥市民,由芝加哥各个宗教团体、社会组织、文化协会自己选举出75位代表各行各业、各种民族信仰的芝加哥市民参与视频的录制。体现出整个芝加哥市民、学生、教育机构的集体参与。同时,也从侧面看出城市的整体艺术能力和艺术凝聚力,代表了芝加哥的人文精神。两个巨大的人脸相对而视,延续了约姆·普朗萨作品中一贯的“二元论”(Dualism)主题(图2)。从某种意义上,皇冠喷泉是一件典型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件交互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芝加哥市民的参与成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而完成后的作品又融入市民的日常活动当中,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一点看,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成熟程度,以及经济和文化发达程度外,公共艺术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开放与包容程度。现任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自小喜爱芭蕾艺术,出于对艺术的钟爱,同时为了纪念1967年毕加索为芝加哥创作的雕像,他将2017定位为芝加哥的“公共艺术年”,开启了芝加哥公共艺术的新纪元。市政府划了一百万美金,让每个区的区长挑选艺术家,在自己的区里面创作一件公共艺术品。但与我们普遍的认知不同,政府出资资助的艺术品也未见得一定是要歌功颂德的,比如矗立在芝加哥河畔特朗普大厦正对面的雕塑作品REAL FAKE(图3)。这件作品富有强烈的政治隐喻,旨在讽刺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常指责美国主流媒体所报道的是“假新闻”,而后却又自己把谎言标榜成所谓的“另一种事实”(Alternative Facts)。我们很难想象在另一个城市政府同样能够允许这样的艺术品出现在街道上。

芝加哥一直乐于尝试新奇的公共艺术,这似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在公共艺术的风潮下各种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公共艺术占据了芝加哥的各个大小街道,芝加哥的市民们也乐得于此,同时也享受着公共艺术为芝加哥带来的种种好处。2016年芝加哥共计接待5410万游客,酒店的住宿率也逐年呈现上升趋势。除了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芝加哥俨然成为一座艺术都市,成为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每年会有无数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专程来到这座城市拜访大街小巷中的艺术作品,甚至拿出画笔将他们收入自己的速写本之中。

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丛林中突然闪现出一抹色彩艳丽的弧線,这不单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放松。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巨大雕塑和装置出现在公共空间,看似毫无根据,却又能让人保有一份从容心态。那些你难以理解却又无法避免的雕塑突然出现,可能会为你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份惊喜,抑或是制造些许的小麻烦,但他们最终都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公共艺术有时就是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让人变得更加包容和宽容。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民主化,它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接近,这一点对公众尤为重要,曾经那些只有所谓“精英阶层”在谈论的艺术现在对他们也是完全敞开的,这更能让人感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分子,而不是被隔绝和孤立的。这是一种美丽的意象,是温暖人心的陪伴和归属。这也是现在很多公共艺术作品都开始关注社区本身的文化和精神特质的原因之一,艺术创作也是围绕如何将这种特质做有机的结合。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芝加哥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抬起芝加哥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告别演讲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