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理想,在我国古代把它叫作“志”,它是人们改变世界的奋斗目标。《辞海》上的解释就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千百年来,理想是一个光艳夺目的字眼,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同“幸福”一样,令人十分向往。鲁迅东渡日本时年仅21岁,在拯救民族的大志中呼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19岁挥毫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毛泽东离开家乡时对父亲慷慨歌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因如此,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大多年轻时期就抱有远大的理想。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理想改变命运,理想塑造品格,理想铸就忠诚。甚至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亘古不变的东西:一种是我们头上的日月星辰,一种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理想。但是回归当下,物质极其丰富,选择极其多样,处在和平安稳环境中的青年一代,还会不会觉得理想就是自己追求的一切?
知乎上对90后提出一个问题:“当你父母不同意你和你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交往怎么办?”绝大多数人都说放弃。为什么?不放弃的成本太高,买房找谁要钱去?买车找谁要钱去?
确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内心压力,在生活成本高企、消费主义异化生活和精神的今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并不容易。同时,如何在平凡的岗位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也是青年人十分困惑的一点。
“天才作家”蒋方舟最近在节目《奇葩大会》上分享了一个戳中无数人痛点的主题———讨好型人格。她说:“在我青年时期,我经历过一个漫长而又痛苦、压力重重的艰难时期,拼命学习,参加考试,就是为了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而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那作为注册会计师的父亲所希望的。此外,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列举出更多普通的、较为温和的事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焦虑。比如‘我不知道别人会穿什么参加晚会,或者‘天啊,她又在看我‘我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他为什么会皱眉……”
这些令人忧虑的想法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经常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的选择?那就是相信自己,活成自己原本想要的样子。
细看我们身边,也逐渐涌现出这样一些青年,他们不忘初心,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坚守着内心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伟大,在创新创业历程中展現着魄力,在新时代征程里彰显着诚朴友善的力量以及孝老爱亲的温度……这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你成为多么伟大的人,更多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不一定需要你付出生命的代价,更多的是需要你用心坚持下去。
作家龙应台回顾自己的一生,说:“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当下青年真的失去理想了吗?不,他们正在朝着理想的生活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