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的效果分析

2019-01-16 06:45仰珍蕾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气管通气机械

仰珍蕾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安徽 安庆 246003)

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病情普遍较重,多需要接受机械通气,以辅助其呼吸。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需要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可给其带来较大的痛苦,易使其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1]。为了减轻此类患者的应激反应,应对其进行必要的镇痛、镇静治疗。在本文中,笔者对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对此类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其中,排除神志清醒及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在Ⅰ组患者,有男24例(占53.33%),女21例(占46.67%);其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54.65±6.47)岁;其中,接受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的患者有22例(占48.89%),接受气管切开术与机械通气的患者有23例(占41.11%)。在Ⅱ组患者中,有男25例(占55.56%),女20例(占44.44%);其年龄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55.71±6.63)岁;其中,接受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的患者有19例(占42.22.%),接受气管切开术与机械通气的患者有26例(占57.7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与机械通气。在此期间,对Ⅰ组患者实施医生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方法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情况及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等为其制定镇痛、镇静方案,护士负责落实该方案,且不可擅自更改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量。在此期间,加强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管道护理及皮肤护理等。对Ⅱ组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方法是:1)成立镇痛、镇静管理小组,组长由ICU的护士长担任,组员为全科的护理人员。邀请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对接受气管插管的ICU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的目的、方法及操作流程。在培训结束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后让其上岗。2)在对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前,协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情绪状态、疼痛情况及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等。医生负责制定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基本方案和目标,护士负责对患者接受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调整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3)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是:遵医嘱将丙泊酚、芬太尼或吗啡等药物溶于适量的生理盐水中,将上述混合液置于电子输注泵中。将电子输注泵与患者的静脉穿刺导管相连接,为其输注麻醉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用药的负荷剂量、背景剂量、自控剂量、锁定时间和输注的速度等。4)在患者接受镇痛、镇静治疗期间,每隔24 h评估1次对其进行镇静治疗的效果,每隔4 h评估1次对其进行镇痛治疗的效果。若评估的结果处于目标范围内,则继续维持当前的泵注剂量。若评估的结果未达到目标范围,则增加泵注的剂量,增加的幅度为1~2 ml/h。若评估的结果超出目标范围,则减少泵注的剂量,减少的幅度为1~2 ml/h。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续调整3次泵注剂量后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仍未达到目标范围时,需及时将此情况告知医生,协助医生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5)每天上午10:00,停止为患者泵注镇静药物,对其实施唤醒。在实施唤醒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若其出现躁动的现象,需为其静脉推注负荷剂量的镇静药物,之后再为其泵注常规剂量的镇静药物。6)在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3~5 d后,循序渐进地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量,直至其不再需要接受镇痛、镇静治疗。7)患者在接受镇痛、镇静治疗期间易发生低血压。因此,在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其血压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其血压下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另外,患者在接受镇痛、镇静治疗期间,其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可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其无法有效的排痰。因此,加强对其进行呼吸道护理,及时为其吸痰,以防痰液堵塞其呼吸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其镇痛评分与镇静评分。采用自制的镇痛评分量表(满分为100分)与镇静评分量表(满分为100分)评估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越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24h后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接受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

与Ⅰ组患者相比,Ⅱ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的镇痛评分和镇静评分均更高,其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更短,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接受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分,±s )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接受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分,±s )

组别 例数 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的镇痛评分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h)Ⅰ组 45 60.36±5.67 64.67±5.52 115.36±18.27Ⅱ组 45 89.37±4.95 85.41±4.28 76.47±10.96 t值 25.855 22.317 28.965 P值 0.000 0.000 0.000接受机械通气24 h后的镇静评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在Ⅰ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意外拔管,有4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针脱落,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56%(7/45)。在Ⅱ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针脱落,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2%(1/45)。Ⅱ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Ⅰ组患者,χ²=4.939,P<0.05。

3 讨论

ICU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多存在呼吸衰竭的症状,因此需要接受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属于有创操作,易使其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因此,临床上应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必要的镇痛、镇静治疗。过去,临床上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主要是实施医生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但医生的工作量较大,不能时刻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因此易导致患者出现镇痛、镇静不足或过度镇痛、镇静的情况[2]。近年来,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在对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时,护士可随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可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4]。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前,需要对参与管理的护士进行严格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综上所述,对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镇痛、镇静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对其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气管通气机械
调试机械臂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气管支架在治疗气管、主支气管狭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