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管理类大学生涉农工作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农学院为例

2019-01-16 10:13李军高红梅刘刚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领域因素人才

李军,高红梅,刘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管理类大学生涉农工作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农学院为例

李军,高红梅通信作者,刘刚

(天津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农业管理人才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农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却不一定愿意从事涉农工作。本文以天津农学院农业管理类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运用回归模型描述分析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管理类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户籍性质、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适应程度)、能否实现价值、政策吸引和物质保障等因素对农业管理类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要加大专业知识培养和实践,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农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价值,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乡村振兴;农业管理人才;回归分析;描述分析

1 理论分析和变量选择

1.1 理论分析

农业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却显现出与农业地位极其不相称的培养状况。全国普通农科类在校生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足5%,农科类研究生占全国的比例不足2%,而农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占比更是少之又少[2]。

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等方面,特别是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意愿和能力方面的分析研究,而关于农业管理人才从事涉农工作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张兆同等以江苏省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性别、学历、农业政策的了解、传统文化观念、父母所在行业等因素与服务农业意愿显著相关的结论[3];陈兵红等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在校生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发展前景是决定性影响因子,能力享赋是根本性影响因子,薪酬期望是关键性影响因子,国家需要是特殊性影响因子,对“三农”的认知等其他因子是一般性影响因子的结论[4];赵立则认为当前解决农村人力资本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农业创业,进而研究大学生涉农创业的影响因素[5];魏婧华等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2008—2012年近5年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影响因素和理想预期的调查,具体分析了以该学科类专业为代表的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困境[6];刘秀娟等以河北农业大学为调查对象研究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7];王艳丽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时,比较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和行业发展前景,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8]。

在职业选择方面,有诸多影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选择。国内外学者都做了相关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职业效能”“自我效能”是影响亚洲大学生选择职业的3个重要因素[9];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就业前景利益最大化”和“工作薪酬利益最大化”[10]。这种观点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国内研究同样也表明“薪酬待遇”“实现自我价值”“兴趣爱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选择的重要因素。

1.2 变量选择

本文针对天津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展开调查。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农业类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天津农学院开设的以培养具备从事经济管理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思维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农林牧渔相关企业和技术推广服务等相关部门,以及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协会等涉农组织从事经营管理、行政管理、政策调研、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津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天津市农业管理人才最重要的培养点之一,以天津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其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及分析从事涉农工作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假设“个性因素”“专业技能”“发展前景”“价值实现”是影响大学生从事涉农领域职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个性因素”包括性别、户籍性质、月消费支出、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情况五方面内容;“专业技能”包括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情况、对农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程度四方面内容。为验证该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回归性分析;“发展前景”“价值实现”则通过选择排序题进行验证。

本研究以“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为因变量,自变量的选择依据职业选择理论和研究的需要进行选择。职业选择理论主要体现在萨伯提出的发展观,认为职业心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从个体人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霍兰德提出的特质观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要考虑个人特质和职业特质。

本研究对象是农业管理人才。一般而言,人才个体特征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是影响职业选择的行为决策因素。对于农业管理人才来说,个体特征因素表现为性别、户籍性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个人认知因素表现为学习成绩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等方面。

2 数据来源及统计

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天津农学院农业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为247人,初步形成问卷214份,其中男生为66人,占30.84%,女生148人,占69.16%;本科生为184人,占85.98%,研究生30人,占14.02%;家庭背景是农村的124人,占57.94%,家庭背景是城市的90人,占42.06%。总体而言,样本选择在学历、性别和家庭背景方面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然后,他们就结婚了。他们婚后的生活看上去很幸福,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电影院的台阶上相遇,要不就是在商店的门口,我从那里走过去,而他们刚好从里面走出来。

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个体特征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两方面分析农业管理人才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影响因素。因变量是“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自变量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特征因素:性别、户籍性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二是个人认知因素:学习成绩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态度、认为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和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情况。本部分采用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时,因变量是“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中的“愿意”赋值为1、“看情况”赋值为2、“不愿意”赋值为3;因变量中的“性别”“户籍性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分别赋值为0和1;“学习成绩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态度”“认为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对农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程度”运用李克特量表按照赞同程度进行调查,以1、2、3、4、5对影响程度的选择项进行等距序数赋值。

第二部分是根据被调查者对“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选择的结果跳答题,以分析农业管理人才愿意/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因素以及愿意在涉农领域工作的职业特征。

3 数据分析

3.1 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性别”“户籍性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情况为自变量,以“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性分析(软件SPSS 23.0),回归方程为:

=0.1691+0.2752-0.0963-0.0624-0.0645+0.2666-0.1987+0.1168+0.0809+0.512

: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1:性别;2:户籍性质;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4:学习成绩情况;5:对所学专业的态度;6: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7: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结果如表1。

表1 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分析表

注:*表示<0.05;**表示<0.01

由表1可知,自变量“户籍性质”对因变量“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回归系数为0.322,=3.250,=0.001<0.01。由此可见,“户籍性质”对“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户籍性质”是农村的农业管理人才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意愿更加强烈。

自变量“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对因变量“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回归系数为0.292,=3.822,=0.001<0.01。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对“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学生对农民身份缺乏认同感。如图1所示,在调查的214人中,问题“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是因为对本专业“感兴趣”和“易就业”的占比分别为16.82%和3.74%,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主动选择农业管理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

自变量“对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适应程度)对因变量“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回归系数为-0.181,=-2.290,=0.023<0.05。由此可见,认为“对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适应程度)对“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还不能适应农村需求的学生更愿意在涉农领域工作。农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开设的课程还不足以让自己掌握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这是学校培养的农业管理人才到农企农村工作会出现底气不足,专业不自信的体现。

图1 选择农业管理专业的原因分析

自变量“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对因变量“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回归系数为0.164,=2.044,=0.042<0.05。由此可见,“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对“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变量“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情况”的回归系数后值均大于0.05,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情况”对“毕业后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影响不大。

调整后决定系数(调整后2)为0.173,说明自变量可以有效解释因变量17.3%的变异量,因此认为模型选取的自变量的解释度较高。将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得到的检测结果为:=6.169,Sig=0.000<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有效。

3.2 农业管理人才愿意/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因素分析

根据被调查者对“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跳答至相应题目。如当被调查者在“是否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选项中选择“看情况”时,则需要回答以下两个跳答题。当被调查者选择“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时,自动跳答至由“对农村和农业有深厚的感情”“在基层能得到锻炼提高”“相对于城市就业压力,农村就业压力更小”“政府政策对农业管理人才的吸引”“专业对口能施展才华,实现价值”“农村生态环境优美,房价低,生活成本低”“家人或亲朋好友在农村,有熟悉的社会关系”和“其他”8个选项组成的选择排序题(选项顺序随机),即从8个选项中选择5项并排序。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排序顺序为“1”的赋权值为8,排序顺序为“2”的赋权值为7,以此类推,最后得出的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因素影响越大。

根据调查结果,共有159人填写本题,得出愿意去农村就业各因素的平均综合得分,如图2所示。选项“专业对口能施展才华,实现价值”平均综合得分为5.31,“政府政策对农业管理人才的吸引”平均综合得分为5.26,“在基层能得到锻炼提高”平均综合得分为4.91,以上3个选项是影响农业管理人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主要因素。

图2 愿意去农村就业各因素的平均综合得分

如图3所示,在“愿意去农村就业”最主要因素选项中,“专业对口能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选择率为25.79%,排在第1位;“政府政策对农业管理人才的吸引”的选择率是21.38%,排在第2位;“在基层能得到锻炼提高”的选择率为16.35%,排在第3位。由此可见,愿意在涉农领域工作的农业管理人才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他们希望从事农业后能够发挥其价值,在精神上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

图3 愿意去农村就业最主要因素

当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时,自动跳答至由“在城市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胜任农村工作”“在农业农村创业或就业风险较大、不稳定”“农村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农村工作环境差,条件太艰苦”“人才招生部门对本专业不了解,农科类学生进入农业领域难”“家人、朋友不支持”“赚钱机会或升迁机会少”8个选项组成的选择排序题(选项顺序随机),即从8个选项中选择5项并排序。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排序顺序为“1”的赋权值为8,排序顺序为“2”的赋权值为7,以此类推,最后得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因素影响越大。

根据调查结果,共有144人填写本题,得出不愿意去农村就业各因素的平均综合得分,如图4所示。选项“农村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平均综合得分为5.05,“农村工作环境差,条件太艰苦”平均综合得分为4.34,“在城市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平均综合得分为4.19。以上3个选项是影响农业管理人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主要3个因素。

图4 不愿意去农村就业各因素的平均综合得分

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排在不愿意去农村就业最主要因素选项中,“在城市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选择率是35.42%,排在第1位;“农村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选择率是18.75%,排在第2位;“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胜任农村工作”选择率是13.19%,排在第3位。由此可见,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工作环境优于农村,所享受的福利和待遇与城市同类从业者相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图5 不愿意去农村就业最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积极引导农村本土人才回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户籍来自于农村的农业管理人才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意愿更加强烈,本文把这类人才称之为“农村本土人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来自农村、熟悉农村、关心农村发展,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牢固的社会关系,因此,“学成回村”是他们比较好的发展选择,农村不仅提供较熟悉的工作环境,而且就业的稳定性也较高,农村本土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是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是一批能够用得上的真正人才。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11]。政府应当把握住这类农村本土人才的乡土之情,积极引导他们向农村回流,借助血缘、亲缘、地缘纽带,通过搭建感情联络平台,引导原籍大学生回乡,使其在经营管理上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

4.2 完善农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农业实践水平

农业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开设的课程还不足以让其掌握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到农企农村工作底气不足、能力不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农村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农林院校要准确把握农业人才供求形势和规律,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农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大教学改革步伐,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机统一的农业管理大学生人才储备培养机制。学校应该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产品生产规律,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知水平,增进其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感情,夯实学生走出学校、奉献农业农村的素质准备[12]。涉农高校也要完善形势政策等相关课程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政策宣传等形式加强农业政策的宣传与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农村农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更有自信地走向农业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加强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导向,真正发挥人才的管理作用

农业管理型人才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愿意在涉农领域内工作的农业管理人才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他们希望从事农业后能够发挥其价值,在精神上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因此政府应该并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以及业务能力与乡村发展需求相匹配,做好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他们回村任职、动员他们到村工作。同时,对农业管理型人才必须放权,没有实权,他们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他们的才华就得不到施展,就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因此,让农业管理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事业干、有事业感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4.4 提高农业管理人才的福利待遇,激励各类人才齐聚农村

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市的工作环境优于农村,因此应该在物质方面保障其所享受的福利和待遇与城市同类从业者相当或优于城市,强化激励措施,在津贴补助、职称评聘、编制核定等方面向农业管理人才适当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增强岗位吸引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大回村人才的激励程度,不仅体现在物质奖励上,还要注重精神奖励,要创造尊重返乡创业的社会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给其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政治上的荣誉。同时,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准确评价人才,奖励人才,提供晋升机会,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使涉农工作成为体面的有奔头的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真正让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1] 蔡永飞. 论新型城镇化人才战略问题[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8(2):126-132.

[2] 向朝阳.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435-438.

[3] 张兆同,孟祥超,崔天宇. 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基于江苏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的调查[J]. 农村经济,2016(10):123-129.

[4] 陈兵红,戴雪梅,应俊辉. 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在校生务农意愿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13(1):101-105.

[5] 赵立. 大学生农业创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12(4):133-143.

[6] 魏婧华,胡蝶,徐琳,等.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择业意愿及对策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3):186-187.

[7] 刘秀娟,董谦,王军. 农业类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0):4259-4260.

[8] 王艳丽.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 Byrne M, Willis P,Burke J. Influences on school leaver’s career decis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101-111.

[10] Caner A,Okten C. Risk and career choice: Evidence from Turkey[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0,29(6):1030-1075.

[11] 戴元湖. 大力开发乡土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N].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12-25(4).

[12] 胡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OL].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7-04]. https://doi.org/10.19474/j.cnki.10-1156/f.003748.

责任编辑:宗淑萍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alents engaged in agriculture-related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Jun, GAO Hong-mei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G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Rural evitalization needs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alents cultiv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necessarily willing to engage in agriculture-related work.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choo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the survey object, obtains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uses regression model and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willing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ersonnel engaged in agriculture-related work.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ature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ttitudes towards the majors studied, the degree of conformity of the profession with social needs(level of adaptation), availability of value, policy attraction, and material security have a bearing on the willingnes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work. Therefore, we must increa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juven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alents; regression analysis; descriptive analysis

1008-5394(2018)04-0083-06

10.19640/j.cnki.jtau.2018.04.018

G647

B

2018-07-09

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061035)

李军(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E-mail:512210405@qq.com。

高红梅(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应用。E-mail:gaohongmei@126.com。

猜你喜欢
领域因素人才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人才云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解石三大因素
领域·对峙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