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剑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独特的一种,在古代,竹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感受到了竹实用功能之外的气质和韵味,将它看做品格高尚的君子,谦谦君子,不可端方。在不断的传承中,竹成为了象征中华品德的民族精神。它的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正是古人崇尚的七德精神。因此,中国诸多文学作品和工艺品中都有竹的影子,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竹上,也为作品增添几分雅致。
陈毅将军的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用来赞扬竹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意志力;清代著名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独爱画竹,他的《墨竹图》水墨勾画,显现出竹的挺拔身姿和铮铮傲骨;木雕作为一古老的传统手艺也喜欢将竹作为元素,成型的作品往往能最大程度的还原竹的优美形态。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实在是数不胜数。文人们爱它铮铮的风骨,手工艺人爱它的伟岸身躯,紫砂艺人也爱竹,引竹入壶,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说到紫砂文化,真的是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它可谓是能文能武,文可包含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武可和茶叶相互搭配,在沸水中搅动一番风云,让人垂涎。竹作为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紫砂壶上,或是以竹为器型,尽显竹的风采与风骨;或是将竹刻于壶上,壶的包容性和竹的韵味巧妙结合,曲尽其妙,言尽其美。
冬天,万物凋零,百废待兴,竹根深扎于土壤中,默默吸收养分;在残冬尚有气息,春寒尚且料峭时,新笋就开始破土而出,沐浴着绵绵春雨,向上节节攀登;经过一个夏天的恣意生长,已经成为了一棵挺拔修长的竹了,一棵一棵连绵成一片竹海,焕发出无限生机;秋风袭来,吹皱了大地,但是竹依然坚挺的矗立着,竹叶随风起舞,沙沙的竹声仿佛是情人的喃喃细语,温柔多情;寒冬中,大雪压境,但是压不弯它挺拔的脊梁。一年四季的竹都有独特的美,紫砂手艺人爱竹者不计其数,“竹段”、“竹趣”等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作品《扁竹》也是以竹为题材的作品,但是作者独具匠心,并没有凸出竹的伟岸,也没有刻意渲染竹的风骨,只是寥寥刻绘了竹的生长阶段,“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竹的形象跃然眼前。
本文介绍的紫砂壶是壶如其名,器型呈虚扁款式,这样的器型全手工制作非常考验技艺,此壶制作精良,造型扁而不塌,色泽润而不艳,意蕴丰富而回味不止,在点、线、面的完美融合中见工见型,让人爱不释手。壶身腹鼓而扁,周身的筋纹线将壶面勾勒得挺括饱满,勾勒形成的面均匀整洁。壶身中间一条有力的筋纹线将壶面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样的设计增添了壶的立体感,也使得整壶更加周正稳健,再加上三足的设计,将整壶都支撑了起来,重心更是上移,使得壶的形象更显饱满。三弯流、耳形把、大口盖,这样的设计使得壶的造型优美,身姿绰约。壶钮呈一段扭曲向上的竹节形态,将竹的生机勃勃和生机活力都刻画出来。这样平稳的造型设计既在空间了保留了紫砂壶实用功能所需要的“量”,又在艺术层面彰显了竹的“神”,紫砂壶的多面性、可塑性、包容性都体现了出来。
紫砂壶无论款式如何多样,它的本质还是盛水器皿,这使得紫砂壶的形态变化受到了局限性,如何在方寸丸土上体现题材的外形和内涵成为了手艺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品《扁竹》没有沿用传统中对竹根深蒂固的印象将壶塑造的高大挺拔,以映衬竹的完美形象,而是从另一角度将竹在生长阶段的弱小顽强刻于壶中。人有千面,壶也有千面,人们沉湎于经历成长期后竹的俊秀颀长,可谁又留意到在寒春中它也曾经奋力破土,狼狈而又坚毅果敢地顶着小小的身躯,努力向上生长,躯干中每一个竹节都是它努力攀爬,顽强不屈的痕迹。
一件好的作品,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能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也总是有着多样面孔的,我们看待事物,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也许美正藏在角落里等待你的发现呢。
竹壶是自然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完美产物,时间长了,谁也不知道是壶成全了竹的风骨韵味,还是竹彰显了壶的大气包容。两者相结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去阐释竹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把不同于传统竹段的紫砂壶,也看到了艺术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现代紫砂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盛器,各式各样的壶型出世,正可谓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想要保持这样的巅峰,或者说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需要紫砂艺人付出更多的心血。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找到更多艺术的突破点,将紫砂壶艺术更好更全面的展现给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