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比较研究

2019-01-16 07:44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客体舆情舆论

刘 晶 谢 刚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国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国家并没有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广泛的研究,他们大多是从舆论与民意的角度来研究。从国外出版的专著看,《民意与民治》和《公众舆论》被看作是关于舆论研究的鼻祖,前者是由劳伦斯罗威尔于1913年写成的,9年后华特李普曼于1922年倾心而著《公众舆论》。至今为止,距这两巨著的问事已过去将近百年,百年来,《民意与民治》和《公众舆论》推动着现代政治、心理、社会等多个学科和舆论研究的融合。在它们之后,文森特普赖斯于1922年出版了《传播概念》、斯拉甫科斯库里乔尔于1999年出版了《舆论在世纪的发展与争议》等多部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对于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推动着学界对于舆论概念、舆论研究方法以及舆论与社会相关作用关系等多个议题的形成。

而国外在期刊方面对于舆论的收集、处理和研判等领域也有着大量丰富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对民意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上,如尼克于1999年完成的《民意调查:历史、理论和实践》,玛丽塔和赫杰姆2008年出版的《全球化的世界中民意调查》等。

总结得出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主体、客体、介体等主要构成要素的完整描述,包括它们的槪念特征及变化;民意调查方法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反思,民意调查的假设验证和个案研巧;媒体、政府、民众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社会现象、问题、焦点等对于主客体的影响,政府媒体对此的相关应对策略对于舆情的作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护,数据加密、防火墙等技术管理等,尤其是国外关于民意调查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与缜密的应用体系。

二、国内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现状

(一)对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相关研究

关于舆情定义、舆情特点、舆情来源、舆情表达与舆情传播等几大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从检索到的文献看,对于舆情的概念及内涵的理解,我国还未达成一致。学者们就舆情概念的认识发表了各种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是舆情主体、舆情客体,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以及客体发生的时空条件。就高职舆情而言,舆情主体即为高职学生。舆情客体即导致舆情发生的事件。而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就是指当舆情事件发生时高职内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情绪反应等;最后,客体发生的时空条件就是说舆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场所。本文对于高职舆情概念的理解也是基于这些已有事实,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延拓和推升。

(二)关于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传导途径等的相关研究

对于高职舆情的特点的研究。从检索到的文献看,较为趋同的观点认为高职舆情特点表现为四个要素:多元的舆情诱因、多样的传播渠道、复杂的舆情内容、严重的舆情影响。另外,也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点,即“群体特点、主观特点和综合特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来源、成因以及传导途径等的研究文献较多。就来源而言,总结起来即校内和校外两大类,从现实情况来看,校内主要是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学习、生活、感情等,而校外主要是指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时政问题。而对高校舆情的成因,大致有个方面:一是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引发的各类意见,二是校内意见领袖的推动,三是校园内的突发事件。

(三)关于高职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研究

在“互联网+”背景下,黄晚调查了西安部分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状况,主要就网络信息的认同度、“互联网+”背景高校舆情风气状况、高校舆情信息管理规范状况、学校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陈静云和陆文清认为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不容乐观,大学生个性张扬且独立意识强,而高校在驾驭网络能力上尚存薄弱环节,未能适应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要求。张鹏超在网络舆情的获取方式和关注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着责任主体不明晰,高校对于引导工作不重视"等问题。

三、比较研究启发

第一,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现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的相关研究不足。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现状问题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没有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缺少宏观的把握,笔者认为,应系统地从引导意识、引导工作管理、引导保障等诸多方面发现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因素。

第二,关于引导策略,学者们对于如何运用有效的引导方式研究得较深入,如设置信息沟通平台、组织网上讨论等,但缺少对网络舆情的事前引导研究,也缺少网络平台外部环境中的引导策略研究,这些均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加强。

猜你喜欢
客体舆情舆论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