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琳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改革开放以来,高教的外延式发展促使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与日俱增,但相比之下,与之匹配的教育经费未能跟上迅猛的发展速度,办学质量因此未得到相应提高,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国家间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发展高等教育理所当然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运而生。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真正的内涵式发展是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发展。[1]而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更是国与国之间炙手可热的竞争资源。青年已经不满足于是否有学上,而是更加关注于是否有好大学上。只有从行动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才会日益向内涵式发展趋近,高等教育的职能才能最终回归人才培养本身,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第一,高校应走出校门,加强与其他高校、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定期举办组织策划、创新科技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第二,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2]第三,在培养目标上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前发展。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人民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中国梦才指日可待。
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要看教师队伍。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二,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把师德放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学与科研做为绩效考核的基础内容,探索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第三,创新教师发展培养机制,把授课与竞赛紧密结合在一起,按院系专业分类进行教师授课评比,设立科研奖项以示鼓励,努力营造学术自由、健康发展、良性竞争的发展氛围,促进教师授课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职场,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一件大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国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机制,合理预测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人才,合理预警什么样的职位急缺人才,定期公布相关数据,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整结构、优化发展,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广大毕业生通过这门课程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及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地方大中小企业的开展实习生实训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人处世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高校学生,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出去实践学习,为日后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并不是只要内涵不要外延的两者割裂,无论缺少哪一项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损失,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探索有一条更优、更完善、更全面的发展道路,相信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