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十九大的召开重新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的表现之一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在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时都很难做到全面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忽视,这完全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相冲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深入了解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1]也就是说生态德育即通过学校德育使受教育者在头脑中树立一种自然观,发展观,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行为。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其实质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的中国,也是人与人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状态的中国。[2]“美丽中国”的提出,对大学生生态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同时对高校教师在生态德育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美丽中国”从含义上来理解就是要建设一个环境美丽,生态文明的中国,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些理念的树立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使大学生真正的接受。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难看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教师在高校生态德育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是作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要认真研究生态德育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创新授课内容。
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3]所以教师在高校课堂上一定要做到让学生掌握生态理论知识,并且内化于心养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行为,通过亲知丰富和完善生态道德行为。
增强“美丽中国”的意识,教育是基础,大学生只有掌握了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进而能够指导行为。高校生态德育中贯彻“认知式”教育模式,就是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知识、生态德育理论等生态德育课程的教学,以专门的学习科目的学习来体现和落实生态道德认知内容的。[4]认知式教育模式是生态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保护大自然不仅仅只能在头脑中有这种意识,必须付诸行动,所以需要认知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所谓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与“认知式”教育所不同的是,他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5]“体验式”教育模式更能体现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要从主观出发,自己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认知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措施。学生在理论中学到了一些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认识论原则,对我国“美丽中国”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必须实现“认知式”和“体验式”两种教育模式的统一。
现在大学生的课堂是一个宽松的随意的课堂,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不教则学生不学。老师在授课时以课本为依据,片面的强调课本知识,甚至一些老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结合新形势传授新的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了高校大学生不能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如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国家要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德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创新德育内容。
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和生态德育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出于形式主义,未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高效课堂上的生态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我们当今大学生生态德育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生态德育研究起步比较晚,早期并没有针对生态德育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关于生态德育的论述,鲁洁最早提出学校德育具有自然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随后,刘惊铎、权利霞对生态德育作了理论定位,认为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6]后续一些学者也对生态德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到至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是构建中国的生态德育体系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使命,我们的一些理论创新性比较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相对滞后。这是我们国家生态德育建设的不足之处。中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教师应加强生态德育的研究,加强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的生态德育建设集中在学校,学生是生态德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态德育手段是大多采用教育的手段。但仅仅靠教育的手段来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是不太够的。生态德育的主体是人,人的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要靠教育手段来实现,而教育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社会建设。因此单靠教育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必须从多方面来改善我国的生态坏境。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观的一种,离不开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各高校都非常都重视“两课”教学,因此通过加强“两课”教学,对于提高生态德育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新现有的“两课”教学体系,重视生态德育教育
“两课”教学在高校课程中非常重要,作为一种公共课覆盖面比较广。在当今生态环境破坏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创新“两课”教学体系迫在眉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应紧跟其后,因此在高校课堂中应该改革教材内容。针对旧教材中内容陈旧,“假、大、空”的政治说教应该进行必要的删减。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有时代性、创新性、丰富性,尤其是增加生态方面相关的知识。这样即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内容,又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
2.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素养
俗话说得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两课”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各高校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了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生态素养,各高等院校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定时召开有关生态文化保护方面的讲座、学术研讨和培训活动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从自身做起,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做教育的传播者。
3.改善“两课”教学的形式
俗话说:“新瓶装旧酒”意思要用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的并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命题,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德育建设。因此在“两课”教学的形势下,我们需要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形式,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比如:创新课堂授课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我国环境的现状相关视频及图片,使学生在心灵上真正地受到启发,用生态保护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当今生态环境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职责,各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需要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生态德育的作用,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国外生态德育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的范围广泛,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充分利用学习国外生态德育的先进经验,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德育的产生是对当今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回应。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单靠一个国家已经不能解决,因此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国的生态德育需要面向世界,进一步加强世界性的生态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较中西方生态德育理论的异同,博采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德育理论。同时也使中国先进的生态教育理论为世界所用,真正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