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生态观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强有力的破坏,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恶行。马克思生态观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全面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系统地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最终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生态观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包括加大环境的国际治理、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危机 生态环境保护
一、马克生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生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影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使人类想支配自然的贪婪本性加强,逐渐减弱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意。科学技术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情地剥削、压迫无产阶级。资本家们只注重追求自身的最大利润,刻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使工人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让贫苦的劳动者居住在满是垃圾的地方,河水发臭,空气混浊,生活环境极其糟糕。资本家忽视工人的身体健康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让工人沦为资本家的“阶下囚”,他们一味地扩大生产而不顾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加深了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指出人和动物在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区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汲取了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指出通过实践去达到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改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这些都为马克思生态观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区别了人与动物,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纽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人作为能动感性的存在通过实践改造着环境,环境也同样影响着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肯定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社会历史的维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生态观形成发展的重要体现。
3成熟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资本家把自然界当成奴隶来获取财富的行为,指出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应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来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发展,严重影响工人生活。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科学技术来减少资源浪费,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马克思生态观不断走向成熟。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科学内涵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马克思生态观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都来自自然界。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人类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否则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便会终止,人类将会无法继续生存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中,实践始终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纽带。以实践为中介把大自然的属性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尺度,实现人的自然化,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以及对自身认识的升华。
(二)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异化的重要原因,在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工人的压迫,使自然和工人都成了资本的附属品。“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这必然会导致资本家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偿地占有自然,忽視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便导致了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性质,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工人的劳动成果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获得的报酬微乎其微,工人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同时也打破了自然本身运转的规律,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断裂,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
(三)实现“两个和解”
只有彻底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革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是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只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在全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使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界达到最本质的统一,促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人同自然以及人同自身的双重和解。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一)加大环境的国际治理
马克思生态观从全人类视角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确切的方向。
一方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各国进行全面地交流,掌握全球生态环境发展大势,逐步提高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平等互助互相尊重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要与各国建立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认真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以前瞻的眼光不断推动环境治理体制的创新,为全球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各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有利经验。我们要大胆汲取其他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有益做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结合新的实践,立足于我国实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崭新的路径启示。我们要着眼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重点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
马克思生态观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桥梁,为我们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提供了哲学依据,从根本上来指导人类进行主观上的改造。
首先,提高人的生态意识。我们要加强生态理论修养,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的生态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为我们提升生态意识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前提。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重要媒介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社会的舆论宣传力度,广泛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社会各界应切实发起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生态教育,增加人们的生态环境知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班级以主题班會或手抄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教育素养,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所必备的知识,提高生态道德教育水平。社区可以通过宣讲、张贴广告墙等方法来进行社区生态教育,建设绿色社区,鼓励人们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转变人的消费观念。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实行理性消费的消费模式,合理消费,不去直观片面地追求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高消费。控制消费,并不等于要抑制消费,其实质是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积极主张消费者消费既无污染又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必须处理好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问题,崇尚节俭,不断地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
(三)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
马克思肯定了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但是他也看到了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消极影响,只有推动科学技术逐步走向生态化,使科学技术与生态理性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循环利用废弃物。我们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变废弃物为有用物,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实现生态化提供了物质载体。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减轻废弃物对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地资源等的污染。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含量,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优化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资源开采、生产、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正在逐步与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相切合,不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之中。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我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要适量地开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同时也降低了资源成本,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为经济生态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第三,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工业生产源头为主抓点,加快生产节能环保的产品,走上绿色生产的新发展道路。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促进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寻找并制造不可再生资源的代替品,推动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王海彦,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