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利荣
[摘要]学好数学需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多维探究为中心,同时还要辅以必要的“做中学”活动,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切实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学具来丰富学生的“做中学”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制学具并选择合理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环节,提高学具的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学具来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具使用;有效性;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73-02
数学学科抽象性较高、逻辑性较强,这些特点与小学生习惯以具象来获取认知的思维惯性不同,因此数学教学一直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教师可尝试使用学具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借助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与学具演示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公式,由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
一、鼓励自主制作学具,保证学具的适用性
归根到底,学具是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服务的,所以必须要保证学具的适用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与应用学具,才有可能高效发挥学具的教学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计划与课程目标来设计、制作学具,保证学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由学生亲自制作学具,可以提高他们对学具的认同度与依赖度,从而切实提高学具的使用率。
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来感知物体的面,从而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几何特征,由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此,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平面图形模型和绘制平面图形,然后通过裁剪或摆放活动拼接出具体的平面几何图形。学生会反复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边角关系。有的学生会沿着实物摆放小木棍,由此围成具体的几何图形;有的学生则利用直尺测量几何图形的边长,然后沿着几何图形的边摆放三角尺,由此发现几何图形的边角规律,完成图形绘制任务。最后,学生便可结合学具制作过程归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主要特征。如此一来,便可激发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提高学具的使用率
学具即学习工具,指某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物体。小学生使用学具来学习数学知识的频率较低,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与练习来学习数学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即便涉及一些学具,也是以教师使用为主。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作为基本的课程目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展开探索活动,由此保证学具的使用率。实践证明,通过学具来组织探究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加快学生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的思维转变过程,促使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
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拼装钟表实物,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结构。首先,学生发现钟表表面有数字1-12,两个数字之间又被分成5个小格子,还有三个长度不一的指针。接着,学生转动三个指针,归纳时针、分针与秒针的转动规律。通过转动指针,学生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挪动一小格;分针转动一圈,时针挪动到下一个数字。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学生理解了时钟的结构,归纳出时针、分针与秒针的关系以及时、分、秒的关系,即1时=60分、1分=60秒。由此,学生便很好地学习了时间知识,并将本课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掌握了钟表的识读方法与时间的计算规律,突破了学习重难点。
三、合理选择使用时机,保证学具的吸引力
我国古代人民十分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很看重时机。同理,学具的使用也需选择合理的使用时机,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数学知识都需要借助学具来组织教学的,如果滥用学具,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变得高耗低效、空有热闹。如在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或者是重难点知识处引入学具,就可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度,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优化思维结构,切实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单位“1”这一数学概念,并尝试利用“几分之几”来描述物体之间的关系,把握分数的概念与意义。但是,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思维较差,需要借助学具来理解分数知识。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将白纸作为学具,通过折一折、叠一叠,观察每一次折叠得到的小方格与整张白纸的数量关系,以此来导人分数知识。比如,对折一次,便可将白纸平均分成两等分,该结果可用“1/2”描述;对折两次,可将白纸平均分成四等分,该结果可用“1/4”描述。在对折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涂色,由此引导学生对比“1/2”与“1/4”的大小关系,归纳出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规律。
四、增加演示环节,提高学具使用效率
小学生的认知经验不足,但他们善于观察与模仿。教师要客观面对学生认知经验不足这一客观事实,为学生演示各类学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与归纳每一类学具的使用技巧,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习巩固操作学具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角”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进一步优化度量意识。对此,笔者积极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鼓励学生自主观察。首先,笔者讲解了量角器的构造,重点强调了“0刻度线”这一要点,然后总结出三个关键点:(1)点合点,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边合边,使量角器的o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数一数,把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读出来,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同时,笔者还分享了一个小窍门:“分清内外圈,紧跟O刻度;0刻度在外圈就看外圈的刻度;0刻度在内圈就看内圈的刻度。”观看演示后,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准确把握量角器的使用规律。
五、丰富学具种类,根据教学现实灵活选择
小学数学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庞大,虽然可以概括为“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实践与应用”四个板块,但是每一类板块都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借助不同的学具来组织数学实践。对此,教师要注意丰富学具种类,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与选择学具,保证学具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为学具的高效利用与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做足准备。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借助一些智能设备与信息软件来学习。对此,教师可尝试利用信息软件来拓展学具开发范围,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学素养,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在统计知识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统计图、统计表,并将这些现成的图表资料作为学具来引导学生探究统计知识。而Excel表格可以直接生成统计图表,由此得出更加精美的统计知識学具资料。为此,笔者引导学生积极学习Excel表格的数据录入方法和统计图表生成功能,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智能学具来探究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学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全面优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使其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使用学具,切实发挥学具的积极功效,丰富学生成功学数学、快乐学数学的经验。
(责编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