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雷英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音乐核心素养、理论渊源与本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一系列剖析,以期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研究发现,音乐核心素养的理论源于“乐生于心”、乐寄于物以及音乐个性生成理论,基本质特征则表现为审美性、艺术性、活动性、表现力、生成性与创造性,明晰了以上关于音乐核心素养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在今后的音乐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落实中应加以深化与注意。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理论;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119-03
早在20世纪90年代,“核心素养”一词便早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专家与学者所广泛关注,并在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人本性目标”的建构,“核心素养”一度成为教育策略与实施的重要抓手,诸多国际组织与教育机构纷纷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16年,国内学者与专家发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作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促进个体教育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在国内教育领域推展开来,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然而,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研究更加偏重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对音乐素养的概念、理论依据以及本质特征进行的探究则显得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从音乐素养的内涵、来源、理论依据以及本质特点进一步剖析,以期为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音乐核心素养内涵
谈音乐核心素养,首先要明晰何为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便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从其学理上来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内容,其宗旨是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换言之,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关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良好融入。国内专家将核心素养更加进一步细划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健康生活与实践创新等六大方面,基本上是包含了个体成长的态度、能力、技能、价值观与知识等五大方面。音乐核心素养则是依据国际核心素养与国内核心素养要求而产生的子概念,其内涵则被学者与专家解读为,个体与音乐技能与乐理知识相关的生成与再创造的能力以及适应、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以音乐课程为基,注重从传统音乐技能与乐理训练中走出来,突出“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音乐元素的影响,称之为音乐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素养的内涵不断地为人们深入探究,特别是随着人们对音乐素养中的情感、艺术创新有着一系列新的认知的当下,音乐核心素养也呈现了诸多新的理解与认知。
二、音乐素养形成的理论依据
音乐素养的生成不仅仅源于东方,也源于西方,不仅仅源于传统,也源于现代。其中,博大精深的东方古典文化提出了“乐生于心”、乐寄情于“意”的理论,而西方则贡献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奥尔夫音乐法,中西方乐文化为音乐素养提供了丰实的土壤。
(一)乐体论——乐生于人心
与当代人相比,古人对乐的理解更加广博。古代的“乐”并非单指现代的“乐”,而是诗、歌、舞三者的共同体,其功能不仅仅是情感,更重要的则是审美与人格的培养。“感于动而动,故形于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人较早地便关注到了音乐“美”、情感的重要功用。而后,古人确立了“乐体论”理念,理念中强调“乐生于人心”。在古人看来,音乐的生成不仅仅是声音层面、运动层面与客观事物方面,而且,还包括个体的主观意向因素。乐是个体主观感受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应转化为一种体验,并且与听者的经历相关联,激发听者的新的体验的生成,而是乐的突出表现。胡塞尔曾指出:“每一种新的体验则必然是在前一个体验生成而来的,过去产的体验必然会过渡到当下的体验,每一个现在的体验,又将绵绵于一个新的现在”。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有着极为重要功用,中国的诗、歌、舞都有这一功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乐生于人心这一观念便成了音乐素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以“物”达意——乐寄生于物
在音乐中,多以“物”来达成对本质性问题的情感表达。不过,音乐中的“物”未必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物”,可以是符号,也可以实体的物体。而在音乐生成的过程中,敏感的音乐人均会对事物有一个先验性的体察,而后,将“转瞬”的感受转化于音符之中。人类对事物的“情感”,也便寄居于“物”之上。社会学家马昂利将音乐的这种“转瞬”称之“生成前奏”,这种生成前奏与其时代、社会文化紧紧关联在一起,生成了一种新的事物与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的生成是需要透过感受、聆听、发现与构思等步骤来完成的,然而,这些步骤发生的前提,均是物的存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在与“物”或者说外界环境的接触中,获得的一系列主观体验,个体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与实践,创造出自我体验与他者体验。
(三)以乐致“创”——奥尔夫音乐法
奥尔夫音乐法作为西方音乐的经典范式,对全世界音乐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强调音乐训练的创造性,并赞成个体在音乐实践中能够获得灵感,可以通过激发个体音乐体验后的创造欲望。长期以来,奥尔夫音乐法一直均非常注重寻找音乐产生的本源,也就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换言之,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音乐的综合性,更注重对音乐“原始性”的挖掘。所谓“原始”,是指音乐接近生活的一面,是个体能够体验到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在这一点上,中西方音乐思维上是相通的。在具体做法上,奥尔夫音乐法则是重视个体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提倡对个体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理上来看,奥尔夫所倡导音乐的“原始性”其本质就是创造。概而言之,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也是西方音乐理論体系给予东方音乐体系理论与理念的重要补充。
三、音乐核心素养的本质特点
任何一个学科都具有适应自身发展的一套逻辑,而这一逻辑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学科的本质特征。音乐核心素养与其本质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其审美性、艺术性、表现力、活动性以及创造力,无不彰显了音乐的核心素养的特质。
(一)音乐学科的审美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学科核心素养往往是源于学科本质及其学科本身所具备的育人价值。美国音乐学家贝内特曾在《音乐:人类天赋》一文中指出:音乐的价值由其艺术性质与卓越的价值所决定,人类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能在何种程度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音乐素养的特殊价值也便成就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发生。其中,音乐的审美性与艺术性造成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基奠。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讲,人性对美的事物的期盼构成了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因。音乐便是一个神奇的学问,她的意蕴与她的语言,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是其他门类都无法表达的。有人说,总会有一首音乐,会让你感动,音乐能够直击人类的心灵,对个体情趣与精神的产生激荡的回响,音乐便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整体。显然,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审美、艺术”以及文化性便构成了音乐学科的一个基本面相。音乐将“现象学知识”与情感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关联,也透显出音乐素养的特殊价值。
(二)音乐学科表现力与活动性
从个体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素养与能力的达成均需要一个由外在到内在转化的过程。将现象化的知识通过媒介融入于个体的能力培养之中,音乐带有过渡性,则能够将现象化的东西情感化,进而使人们获得本质性的东西。而在这期间,音乐素养的生成而需要音乐学科表现力与活动力的介入,否则,音乐只是一堆声响而已。换言之,音乐学科本身不能成为素养,要想让音乐成为素养,他需要个体对音乐的参与,需要个体的表现力的形成,正如食物不能变成营养素,而他是通过消化活动才能产生的。而音乐本身所具备的表现性与活动性,便成了音乐素养的重要来源。音乐活动所具有的“感知、表现、理解”等过程,也便成了培养个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音乐学科的生成性与创造性
音乐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体验教育,个体通过体验、反思与升华,完成了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进而获得感悟。在很大程度上,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悟,这种体悟离不开个体的直观理解、想象与打破常规的建构。音乐素养的培养重要之处在于能够促进个体获得观察的敏锐、想象的拓展以及创新性的建构。纵观诸多优秀的音乐,无一不能够触动个体的心灵,来促使人们学会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显见,生成性与创造性是音乐学科素养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由于个体的音乐审美、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均与音乐的创造力不无关系。音乐中充满了创造的元素,优美的音乐大多源于对平凡日常生活的再造,音乐的创新也便体现在个体对事物理解基础上地再生成。
音乐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具备全面的素养,其本体是音乐,这种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还包括技能力。其理念是以“物”、客观之事影响于“心”。其本质特征表现于审美性、艺术性、表现力、活动性与创造力。在音乐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则要把握住以上几个关键因素。换言之,在音乐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只有明晰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理论依据与本质特征,才能更加合理的来促进个体音乐核心素养的达成。目前,国内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动起来”“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对于音乐的审美性、创造力的培养则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则在后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给予强化。
参考文献:
〔1〕孟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音乐课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221-222.
〔2〕杜虹景.基于“核心素养评测”的高校“双创”音乐人才培养研究[J].艺海,2019,(08):122-125.
〔3〕杨建萍.在音美结合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218-219.
〔4〕戴娱.音乐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与本质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03):10-14+21.
〔5〕戴佳丽.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转型——以排笛教学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1):110-111.
〔6〕徐康宁,周静.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8+31.
(責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