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远
摘 要:美国电影与美国新闻业的发展均位居世界前列,新闻也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美国电影中所呈现的新闻专业主义,通过对五部影片的分析,来抒发笔者对于新闻价值、新闻真实等新闻传播概念的认知。
关键词:新闻传播 美国电影 专业主义
在美国电影中,常常出现媒体题材,从二战期间轰动世界影坛的《公民凯恩》开始,新闻就是影坛上一簇让人心驰神往的火花,而观看这些美国电影不仅能获得寻常电影的艺术上的享受,更能够加深自己对新闻传播行业的了解。
一、《 The Post》与新闻自由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当电影The Post中《华盛顿邮报》发行人饰演者说出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人心的70年代,亲眼见到了这群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
1971年,美国发生了五角大楼泄密事件,这是一件历经四届美国总统任期、长达三十余年的庞大掩盖事件,《华盛顿邮报》当时还是一份地方性报纸,但时任总编辑和发行人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想要赶在《纽约时报》之前揭露这件事,毫无疑问,这件事情风险巨大,报道出来之后可能报纸就消失了(过去的新闻史上也有过这种情况)。此刻,报?还是不报?
我想,每一个从事新闻的人都会有过这种纠结与抉择,新闻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影片最后说: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这份答案,掷地有声,这是新闻人的专业主义,这是报业的黄金年代。我想,任何一个关心新闻的人都不会对这件事视若罔闻轻忽过去,如果当初的新闻人没有坚持专业主义,我们便看不到这份历史的初稿。
电影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为了将新闻事实呈献给大众,呈现于公共媒体,做出了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选择。在新闻史上,类似电影中记者被威逼利诱的事情数不胜数,每一代新闻人都在追求新闻自由。但新闻自由不是滥用话语权,而是用专业素质写出优质的报道,这样新闻的界域才会越来越宽松。如今我们的新媒体,却是缺少了界域。
二、《Nothing But the Truth》与新闻真实
而在电影《真相至上》中,电影名即是主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而记者每采集一项信息,都涉及到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的隐匿性”,在美国,这个问题经久不衰,要不要在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消息中使用不公开姓名的来源所说的信息是新闻界常讨论的焦点问题。这部片子中,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记者要保护线人吗?记者该如何保护线人?这也是每一位关心新闻业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匿名消息源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新闻史上,也因为所谓“匿名消息来源保护”闹出过不少假新闻。
影片中,女记者瑞秋从线人处得知了当局的不光彩事情并刊文发表。政府则认为她泄露国家机密,女记者成为被告,法官坚持要求记者说出资料的提供者,还向她的家人施压。这种时候记者该如何做出选择,电影里的女记者给出了自己的坚持:真相至上。
但在天天面对“搞个大新闻”的诱惑与压力的情况下,这在新媒体时代仍然是新闻记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道德和法律上的难题。
当然,新闻不仅在于细节真实,更在于整体真实。同样的事件,因为记者选取的角度不同、媒体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传递给受众的可能是两个观点完全相反的新闻。
三、《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与新闻价值
这部电影是主人公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记者爱德华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评论员”。在冷战的背景下,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作为新兴政治人物崛起,他以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而闻名。麦卡锡用强硬的手腕,搜集国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资料,实行高压的政治迫害,意欲掀起席卷政坛的反共风潮。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个政治阴谋坚决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新闻理想、新闻阵地,毫无退缩地与麦卡锡主义对抗到底,并把这个丑陋的政客拉下政治舞台。这次事件是美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电影记录着新闻,新闻记录着时代,新闻和电影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记者做新闻报道时,只需要考虑新闻价值,使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All the President's Men》与舆论监督
“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宗丑闻,它也被称为美国新闻业的转折,对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电影是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华盛顿邮报》专门派出的两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所亲自撰写的纪实书翻拍成的。在契而不舍的追踪和调查下,丑闻的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主编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两位记者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
真相之所以能夠公开,是因为两位记者坚持行业规范,对事件进行了全面、严谨的调查。这类记者常常被称为“扒粪者”,后来美国还掀起过轰轰烈烈的“扒粪运动”,这位当时美国的舆论监督贡献了许多。如今,从微博热评到微信公众号,随着新媒体话语权的分立,舆论监督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主体越来越丰富,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越来越细致,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
结论
在观看这些美国电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影像信息的精妙,更能了解美国新闻史,了解新闻的变迁,学习过去新闻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时新闻人所坚守的专业素质。
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美国的报纸,还是我国的《京华时报》等等,都难逃被信息革命逼入历史墙角的命运,经过这几年的新媒体变迁、媒体融合等改革,报社关门、停刊之事与人民司空见惯。笔者认为,时代不断演进,新失误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无法悖逆,但新闻媒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会消解,报纸停刊了,app、小程序出现了。但不管科技怎样迭代,不管是怎样的信息载体,新闻专业主义不会消失,本文中所提到的新闻真实、新闻自由、新闻价值、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中依然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熊玮. 从"扒粪运动"到"水门事件"——论调查性报道在美国的兴起[J]. 滁州学院学报, 2008, 10(5):110-112.
[2] 豆瓣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