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肖礼,马 骉,李国平,覃 霞,孙长军,喻泽成,戴纳新
(1.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办公室, 上海 200002;3. 同济大学 桥梁工程系,上海 200092; 4.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同济OVM研究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0;5. 南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拱桥[1,2]受力简单、合理,既是经济跨度适用范围广的桥型,又是结构造型最为丰富的桥型。拱圈是主要承重构件,其刚度很大,以受压为主,应力均匀流畅。从力学角度看,拱[3-5]是一种优越的结构。
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拱桥为跨径为552 m的重庆朝天门大桥[6],其采用了中承式系杆拱方案。为了保证其稳定性,采用了钢桁架拱圈,用钢量为49 054吨。上海卢浦大桥[7]是最大跨度的钢箱拱桥,其跨径为550 m,用钢量为35 000多吨。但是随着拱桥跨度的进一步增大,拱圈应力迅速增加,拱脚推力过大,稳定性问题变得非常突出[8-9]。因此,必须从实质上去解决拱桥跨度增大后带来的问题,才能在保证其经济性的前提下实现跨度的突破。
近年来,诸多学者将拱桥与其它基本桥型相结合,希望通过结构体系[10]上的创新来突破这些瓶颈,例如自锚式悬索桥与拱桥组合体系、斜拉拱桥[11]等桥型。自锚式悬索桥与拱桥组合体系[12]通过自锚式悬索桥锚固端的水平反力平衡拱的推力,但该类桥也存在自锚式悬索桥固有的弊端,即还需要平衡较大的向上竖向力。因此,在跨度上难以实现突破。斜拉拱桥将斜拉桥与拱桥相组合,斜拉索将部分拱肋提起。另外,悬索桥[13-16]也有不足之处,即其属于柔性结构且当跨度很大时需要设置庞大的锚碇(重力式锚碇或隧道式锚碇)。重力式锚碇通过自身重力、土压力以及摩擦力来平衡主缆对其施加的拉力,对地基承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常修建在平原或是坡度较缓的山上。隧道式锚碇是将主缆锚固于隧道中,再浇筑回填混凝土,这对地形和地质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解决了山区修建超大跨度悬索桥锚碇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锚碇,根据跨度的不同,需要消耗数万至数十万方混凝土,加上基坑和隧道的开挖以及锚碇的分块分层浇筑,使得修建锚碇不仅造价高,还具有施工工期长的特点。
根据缆与拱的受力特征,针对拱桥及其组合桥型在跨度上的局限性,采用给拱肋卸载及悬索桥不设锚碇的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桥梁结构体系——缆拱组合桥(图1),阐明了其具体的结构形式和力学原理,并对其进行了概念设计研究,试图在保证其经济性的前提下使跨度突破1 000 m。
图1 缆拱组合桥Fig. 1 A cable-arch composite bridge
所提出的结构形式如图2,主要由主拱(1)、边拱(2)、主缆(3)、吊索(4)、主塔(5)、主梁(6)及立柱(7)组成。其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主缆锚固在边拱的拱脚区域,边拱、主拱、主塔3者在交汇处与墩台固接,主梁支承于墩台上。主跨吊索/立柱交错布置于主缆与主梁、拱肋与主梁之间,位于跨中的吊索与主缆连接。本桥型属三跨连续,且主要承重构件为缆和拱,故称之为缆拱组合桥。
图2 缆拱组合桥结构形式Fig. 2 Structure type of a cable-arch composite bridge
缆拱组合桥在保留了拱桥刚度大的特点的前提下,将主跨桥面荷载分配到主缆与主拱上,使主拱得到卸载,从而既降低了拱肋的应力水平,又提高了结构整体稳定性。通过调整主拱矢跨比、主缆垂跨比、截面形式、材料选用及边中跨比等参数,使边拱既平衡了主拱的水平推力,又平衡了主缆张力,起到锚碇作用。因此,缆拱组合桥为部分有推力体系:
1)在恒载作用下,边拱产生的水平推力、主缆水平张力、主拱产生的水平推力3者在数量上相等,从而结构对基础不产生水平推力,即:
H1=H2=H3
(1)
式中:H1为恒载作用下主拱产生的水平推力;H2为恒载作用下边拱产生的水平推力;H3为恒载作用下主缆水平张力。
边拱既平衡了主拱的水平推力,又平衡了主缆张力,起到锚碇作用。因此,缆拱组合桥为部分有推力体系。
2)在可变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的较小水平推力ΔFx1及ΔFx2由基础平衡,即:
ΔFx1=H1′-H2′
(2)
ΔFx2=H2′-H3′
(3)
式中:ΔFx1为主拱与边拱交汇处的不平衡水平推力;ΔFx2为边拱另一侧的不平衡水平推力;H1′为活载作用下主拱产生的水平推力;H2′为活载作用下边拱产生的水平推力;H3′为活载作用下主缆水平张力。
因此,缆拱组合桥受力简单合理,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强适应性。
由于主缆与拱肋共同承担桥面荷载,两者相互卸载,且结构水平推力可以自平衡,其主拱矢跨比取值可比普通拱桥小,范围一般可取到1/5~1/7,主缆垂跨比一般可取到1/10~1/14.5。
新型桥的最大的特点是拱和缆共同承担桥面荷载,并利用拱的推力平衡缆的张力,因此主拱与主梁自重需要相匹配,否则很难获得平顺的桥面线形。当主拱自重过大,主梁过轻,即使主缆承担所有桥面恒载也较难平衡拱肋水平推力。因此,新型桥非常适合于重载桥或宽桥的修建。一般情况下,钢管混凝土拱肋可与重载桥的钢桁架主梁配合,钢箱拱肋可与一般的扁平钢箱梁或格子梁配合。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桥梁理论的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千米级超大跨径的桥梁已经在现有技术下完全可以实现。然而在一些软土地基上,桥型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采用斜拉桥方案无法避免设置冗长的边跨;若采用悬索桥方案虽能避免较长的边跨,然而巨型锚碇的修建难度和经济性也不容乐观且其刚度较差;而刚度很大的系杆拱桥在跨径达到1 000 m时很难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笔者提出的缆拱组合桥以边拱为锚体,不需要设置锚碇及系杆,既保留了拱桥刚度大、缆承载能力高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稳定性,且在软土地基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边跨设置灵活。可见,缆拱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可使拱结构向更大跨度拓展。
2.2.1 结构布置
采用笔者所提出的桥型进行概念设计,主桥中孔跨径1 008 m、矢高168 m(矢跨比1/6)、拱轴系数1.5、主缆垂度72 m(垂跨比1/14);边孔跨径300 m、矢高60 m(矢跨比1/5)、拱轴系数3.5。跨径组合300 m+1 008 m+300 m=1 608 m,桥面宽37 m。主跨为钢结构,采用Q345钢材;边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其总体布置如图3。
图3 1 008 m缆拱组合桥总体布置(单位:m)Fig. 3 Whole layout of 1 008 m cable-arch composite bridge
2.2.2 拱肋及风撑
主拱肋轴线水平间距37 m,布置于主缆外侧。拱肋为单箱3室变截面,如图4,拱脚截面高24 m,拱顶截面高18 m,单个拱肋平均截面面积为2.045 m2。拱肋由3个闭合的箱室组成,其中顶室和中室为矩形截面,底室为倒马蹄形。拱肋内部各平面均设有数道纵向L型加劲肋以增强其刚度。桥面以上主拱肋共设25道一字型及10道K型风撑。一字型及风撑均为矩形截面,高约6~7.5 m,宽约3~3.5 m。此外,在拱肋与桥面系相交处设置横向约束,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边拱既要起到锚碇的作用,又需独自承担桥面荷载,故而采用自重较大、刚度及经济性较好的混凝土箱型板拱。其截面如图5,为单箱多室截面,截面高3.6 m,顶板和底板厚35 cm,腹板厚20 cm。
图4 主拱截面(单位:mm)Fig. 4 Cross-section of main arch
图5 边拱截面(单位:m)Fig. 5 Cross-section of side arch
2.2.3 主塔及主缆
主塔采用经济性较好的混凝土方案,其结构形式为双横梁刚构式索塔,单塔截面面积为80 m2。
主缆布置于拱肋内侧,与拱肋轴线间距4 m,两主缆中心线水平间距29 m。主缆采用直径为Φ5 mm系列的1 770 MPa高强钢丝,单股丝数为91丝,单缆股数为149股,如图6。
图6 单股和主缆断面Fig. 6 Single section and main cable cross-section
图7 主跨主梁断面(单位:m)Fig. 7 Cross-section of main girder of main span
2.2.4 主梁
主跨主梁采用钢箱梁,截面面积1.577 m2,其截面如图7。箱梁宽39 m,梁高3.5 m,顶板及底板厚度均为20 mm,U形加劲肋厚8 mm,并在梁上铺设5 cm厚的改性沥青混凝土作为面层。在主跨拱梁交汇处设置伸缩缝,主跨主梁两端支承于主跨拱梁结合段横梁上;在主跨塔梁交汇处,主梁支承于主塔的横梁上;支座均为纵向滑动铰支座。
边跨主梁采用经济性较好的混凝土箱梁,为单箱5室截面,梁高2.1 m,截面面积为2.19 m2,其截面形式如图8。
图8 边跨主梁断面(单位:m)Fig. 8 Cross-section of main girder of side span
2.2.5 吊索及立柱
主跨吊索顺桥向间距14 m,采用1 860 MPa钢绞线,详见图9。其截面面积为0.067 m2,共65对,交错布置于主梁与主缆、主梁与主拱之间,位于跨中的吊索与主缆连接。
主跨主梁下共设4×2=8根钢箱立柱,其断面为5 m×2.5 m=12.5 m2。边跨主梁下共设29×2=58根实心混凝土立柱,其截面面积为6 m2(1.5×4)。
图9 吊杆(37Φ15.2钢绞线)截面Fig. 9 Suspension (37Φ15.2 strand) cross-section
2.2.6 拱座及锚固系统
根据所提出的缆拱组合桥自身的受力特点而采用桩基础,采用整体式承台。边拱、主拱交汇处的承台上部设主塔底座、主拱座(主拱及边拱交汇处拱座);边跨桥台设边拱座(边拱及主缆交汇处拱座)及锚室。承台高4.5 m,单个承台平面总尺寸为30 m(纵桥向)×26~22 m(横桥向),承台横桥向中心间距37 m。
拱座既是各构件的连接点,又是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点,采用混凝土结构。在恒载作用下,主拱肋及边拱肋的水平推力直接通过主拱座(边拱与主拱相交处)传递相互平衡,边拱座另一侧的水平推力及主缆张力则通过边拱座(边拱与主缆相交处)传递相互平衡;在可变荷载作用下,需通过拱座传递的不平衡水平推力为67 938 kN。
主缆锚固系统与传统锚固方式(主缆锚在锚碇上或主梁上)有较大区别,其锚固在边拱拱座与桥台合为一体而形成一个锚固区域内。主缆的拉力为311 928 kN,水平分力与边拱推力(308 344 kN)基本平衡,同时边拱所产生的向下分力(221 125 kN)远大于主缆的竖向分力(135 192 kN),即边拱起到锚碇作用。锚室设置在边拱座附近,前锚板尺寸6.6 m×4.76 m,后锚板7.5 m×6.76 m。为了缩短锚固区域顺桥向的长度,经研究将主缆中心线顺时针旋转13.6°,如图10。
图10 锚固示意(单位:m)Fig. 10 Anchorage diagram
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所设计的1 008 m缆拱组合桥进行建模计算(如图11),分析其结构静、动力特性。
图11 1 008 m缆拱组合桥有限元模型Fig. 11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1 008 m cable-arch composite bridge
汽车荷载为公路—Ⅰ级,横向6车道。设计的初始温度为21.5 ℃,最高温度为46 ℃,最低温度为-3 ℃。基础变位为支座竖向位移100 mm、水平位移6 mm。各荷载组合如下:① 组合1:永久作用(成桥状态的结构自重);② 组合2:永久作用+汽车荷载;③ 组合3:永久作用+温度作用;④ 组合4:永久作用+基础变位;⑤ 组合5:1.1×[1.2×永久作用+1.4×汽车荷载+0.75×1.4×(人群荷载+汽车制动+温度作用+风荷载)],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边界条件:边拱拱脚、主拱拱脚、主缆端部均固接,主梁端部设置弹性支撑。
3.2.1 结构强度及刚度
通过2.2节所设计的各参数有机组合,在恒载作用下(荷载组合1),主缆承担80.69%的桥面荷载,结构对基础不产生水平推力;在恒载及活载(荷载组合2)共同作用下,主缆承担74.71%的桥面荷载,其计算结果见表1,主拱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06.9 MPa及119.6 MPa,主塔侧移及主梁最大挠度均较小。
表1 应用与位移计算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stress and deflection
3.2.2 基础变位及温度响应
为研究基础变位及温度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分别按组合3、组合4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与荷载组合1相比,支座不均匀沉降100 mm时,拱肋应力增加7.6%;支座水平变位6 mm时,拱肋应力增加0.74%;温度降低24.5 ℃时,拱肋应力增加14.8%。
3.2.3 极限承载力
按组合5进行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主拱拱脚最大应力为180.6 MPa,主拱拱顶最大应力为185.9 MPa,其极限承载能力满足规范要求。
3.2.4 结构稳定性
对于超大跨度拱桥来说,稳定问题是设计的关键。稳定分析综合考虑了恒载、移动荷载及风荷载,其中移动荷载按拱脚轴力最不利工况布置,设计风速取24.0 m/s(离地10 m高、1%频率、10 min平均最大风速值),单片拱肋断面阻力系数取1.4,计算结果见表2。由于主缆对稳定性较差的拱肋起了卸载作用,同时由于设置了强大风撑,使得全桥的侧向刚度大于竖向刚度,从而第一阶屈曲类型为一阶面内反对称。因此,缆拱组合桥跨径达到1 008 m时其稳定系数仍为4.6,基本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表2 屈曲分析结果Table 2 Buckling analysis results
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提取前4个振型及自振周期,计算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1 008 m缆拱组合桥的基频为0.103 Hz,远离可能出现的共振区。此外,缆拱桥引入的柔性悬索结构还使得其具有更好的耗能效果。
表3 动力特性分析结果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本桥型可先施工边拱,后施工主拱,将边拱作为主拱的施工平台,同时主塔亦可作为临时塔架的一部分。主拱分节段(1#~18#,如图12、13)通过斜拉扣挂安装,合拢成拱后再通过临时系杆张拉,以防止施工过程中拱脚位移和施工应力过大。
同样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主拱成拱过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表4,成拱后的应力如图14,此时临时系杆拉力为343 805 kN。
图12 主拱施工节段编号Fig. 12 Section number of main arch during construction
图13 主拱施工主要步骤Fig. 13 Main construction steps of main arch
图14 裸拱应力Fig. 14 Stress of bare arch
结果表明,在拱圈合拢过程中(1#~18#),最大应力为128.61 MPa;在拆除反扣索后,裸拱的最大应力为101.64 MPa,具有很大的安全储备。
以拆除反扣索后的裸拱为研究对象,对主拱施工过程进行稳定性分析。按第1类稳定问题求解成拱状态的一阶特征值,计算表明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为6.43>4(规范最低限制),其屈曲模态如图15所示的面外正对称失稳。
图15 裸拱屈服模态Fig. 15 Yield mode of bare arch
提出了一种新的桥型—缆拱组合桥,给出了其结构形式、阐明了其力学原理,并对跨径为1 008 m的缆拱组合桥进行概念设计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缆拱组合桥为部分有推力体系,对地质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恒载作用下,通过调整主拱矢跨比、主缆垂跨比、截面形式、材料选用及边中跨比等参数,使边拱既平衡了主拱水平推力,还起到锚碇作用,从而平衡了主缆张力;在活载作用下,结构的不平衡水平推力为67 938 kN。
2)主拱肋应力相对低,且其用料较少。在恒载作用下,主缆承担了80.69%的荷载,对拱肋起了很好的卸载作用。因此,在极限荷载作用下,主拱的最大应力为185.9 MPa,仍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此时,单根拱肋的平均截面面积仅为2.045 m2。
3)稳定性满足现有规范要求。缆拱组合桥通过缆索极大地减轻了拱肋的负担,同时侧向刚度较大的主梁对拱肋起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使拱肋的稳定性大幅提高。在跨度达到1 008 m时,稳定性明显降低,但其稳定系数为4.6,基本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4)缆拱组合桥虽引入了柔性缆索,但仍保留了拱刚度大的特点。在活载作用下,主拱最大竖向位移为109.1 mm,主跨最大挠度为130 mm。与连续拱桥相比,其结构刚度略小,而与悬索桥相比,其刚度则大了许多。
5)从对缆拱组合桥所做的动力分析可知其基频为0.103 Hz,说明缆拱桥比拱桥结构具有更好的耗能效果。
6)拱与缆共同承担桥面荷载,有效降低了拱肋结构用钢量;同时结构仅在可变作用下存在水平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抗推费用。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及刚度、强度、稳定性等设计要求均未能明确,因此本桥的经济性不确定。
综上所述,缆拱组合桥在保留了拱桥刚度大的特点的前提下,将主跨桥面荷载分配到主缆与拱肋上,使拱肋得到卸载,从而既降低了拱肋应力水平,又提高了结构整体稳定性,为其在跨径上突破千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