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艳,张海丽,魏洪娟,张文朋,刘馨亿
(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行动导向教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是近代教育领域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其旨在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进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学生责任感[2]。为了了解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效果,将选取本校15级、16级护理学专业学生A与B两班200人,并随机将100例A班分为观察组与100例B班分为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0例护理专业学生,其参加培训的时间均在2017年3月-7月间,包括男30人,女170人,按班级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人,男女比例16:84,年龄22岁-27岁,平均(25.1±1.2)岁;对照组100人,男女比例14:86,年龄22岁-26岁,平均(24.8±1.6)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例数以及平均成绩上并无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先由教师示范,学生看过示范后分组进行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1]。
1.2.2 行动导向教学法 ①准备阶段。教师在实验课前的1周向学生解释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知识与相关要求,并给每一个实验课学习小组发放任务。②实施阶段。教师将每组学生的护理计划汇总后,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小组在实验训练的时候,需要完成的项目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在训练结束后,教师将优秀的小组的成绩计入到平均分值(70分),且学生也需通过自评、他评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完善护理计划(10分),最后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评分(10分)[3,4]。③总评阶段。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实施方案中不熟练的实验内容以及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任务之后,师生需共同讨论或是提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今后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1.3 教学方法评价
1.3.1 操作技能评分 学生小组的操作技能评分是根据《全国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标准进行评分。
1.3.2 WGCTA量表 WGCTA量表是评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共有5个分量表,分别是推理、假设的认可、演绎、解释以及论述等。每个分量表有16个题目,总分共为80分,测试时间为40 min。得分越高,受试者的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就越高,反之则越低[4]。
表1 两组单元操作技能考核结果对比(Mean±SD)
表2 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Mean±SD)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单元操作技能考核结果 观察组的4次单元考核操作技能与对照组相比,更为优异(P<0.05),见表1。
2.2 理论考核成绩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考核成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为优异(P<0.05),见表2。
行动导向教学是由师生向同一明确目标进行引导教学,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体力与脑力劳动统一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主旨与教学项目均是强调的案例教学,且通过提前通知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5]。在操作技能上,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项目或是临床案例、实际情境进行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临床护理情况的认知[6]。理论上,行动导向教学是采用临床案例导入的方式,通过案例获得信息,将所学内容与临床案例结合起来,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学习与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也更高。行动导向教学能够有利于对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评判性思维是学生在面临各种复杂情境与选择时,能够灵活的应用已有的经验以及知识,做出正确的取舍[7]。本次调查中对本校参加培训的护理学专业学生200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经过教学后,观察组学生的操作技能总分、理论考核成绩总分均比对照组学生要优异。这就表明了,学生对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明显要高于传统实验教学,证明了该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