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2019-01-15 16:11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董仲舒君王

冀 楠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不但改造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活力,而且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一统”思想是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调,成为自汉以来历代的官方主流思想。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频繁,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从不同角度出发,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本派对社会的看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施行“以吏为师”严禁私学,使得法家独大,其他学说势微。汉初统治者借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政治上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黄老之学成为国家的治国理念。经过文帝景帝几十年的发展,西汉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财政收入惊人。然而,就像平静的水面下孕育着汹涌的暗流,在稳定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现象的幕后隐藏着新的社会矛盾。无为而治内不能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外无助于抵御匈奴,维护国家安全。

汉武帝继位后,急需新的政治思想,改善统治。各家各派学说纷纷抬头,为促进社会发展提建议,为革除时代弊病开药方。董仲舒善于治经,尤其擅长《公羊传》,他改造并糅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和谶纬之学神秘主义思想,以儒家思想(主要是《公羊传》)为依据,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命令各州郡各封国推举人才,与这些人才探讨治理国家的对策。汉武帝提出了许多治国疑问,董仲舒一连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武帝的疑问,其中心话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在这三篇策对里,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史称《天人三策》。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大一统”思想,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标志着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意识形态的形成。[1]

二、理论内容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来源于《春秋公羊传》。《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孔子运用“春秋笔法”将其删改,使历史承载了儒家的政治理念。《春秋》微言大义,晦涩难懂,后世对其进行注释,形成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五传,后两种失传。

董仲舒对各种儒学经典都有涉及,但他尤其擅长《春秋公羊传》,《公羊传》侧重于对《春秋》微言大义的解释。“大一统”的概念是《公羊传》首次提出的。董仲舒对《公羊传》进一步阐发,得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2]的结论。政治方面的大一统和思想方面的大一统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两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他将阴阳五行四时与社会治理和人伦道德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君王接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民,君王就是上天的儿子,即天子,诸侯王和臣民都必须服从君王,因为接受君王的统治就是服从上天;君主也必须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如果君王做了违背上天意旨的事情,上天将会降下灾害以示惩罚。他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顺应时代变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将富有神秘主义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上天”置于君王之上来监督约束君王,限制君主过分集权。

在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3],将唯一的儒学确定为国家、社会的正统思想,实质就是思想领域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包括思想统一、政令制度和伦理的统一、教化的统一三个方面。在董仲舒看来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建立在思想上的大一统基础之上,多元的思想并不利于国家统治。

三、“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完善上具有重要作用。大一统思想也成为助力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粘合剂和推进器,对几千年来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可避免地,大一统思想也有负面作用,它设置的用来约束君主的上天并不总是有效,思想上面的独尊儒术容易走向禁锢个人自由的极端。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董仲舒君王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碍眼与碍心
优贤不扬历
姜太公钓鱼
董仲舒的“不表扬”
烽火戏诸侯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
艺术加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