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柳映 刘宇聪 温秋瑜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国家思想建设贯彻到各个单位和群体的必然要求,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从意识传播的主要途径(思政类书籍阅读、思政课堂和时政新闻),解析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现状,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效力。
本次调查采取个人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微观角度来确定问卷设置方向。在综合考虑访谈的对象的情况下,以访谈结果作为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的模本,使数据更综合,更具有针对性。
个人访谈对象的选取主要以图书馆借阅数据为导向,在参考2017-2018年图书馆借阅思政类书籍数据的基础上,以借阅时长和专业分布为原则来选取访谈对象,涉及文史类(艺术类)、理工类,以体现意识形态传播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据受访者所述,借阅思政类书籍大多出于个人兴趣,他们意欲通过深入阅读加深自己对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等)的了解,并且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从而排除了借阅而闲置的情况。可见,意识形态的渗透在阅读这一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需了解更加全面的情况,才能把握其影响的力度。受访者对思政课现状的看法有许多的共通之处,认为授课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改变课堂现状的紧迫性,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该类书籍。大学生对于时政的了解程度普遍不是很透彻,对国家政策的改革方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程度,但大多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大学生阅读思政类书籍及了解时政情况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450份,回收440份,有效问卷435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学生对深入阅读思政类书籍必要性的认识
高校学生对深入地阅读思政类书籍必要性的认识不一,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深入阅读思政类书籍,对该类图书的价值予以了肯定。然而,在涉及到具体的阅读实践时,对思政类书籍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不在少数。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深入阅读思政类书籍的重要性,但在主动性方面欠佳。多数大学生对思政类书籍兴趣不大,阅读频率低,时间少,由此侧面也反映了思政书籍理论性强,枯燥难懂的现实。他们多是通过课堂老师教授的方式获取知识,略显被动。
与从图书馆这一途径获取思政类知识占比小的情况相比较,通过课堂和新媒体获取思政类知识的群体占比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方式,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因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弊端,当前思政课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新媒体作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无疑也是获取思政类知识的重要载体。
2.大学生对于时政关注度的现状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今时政与自己息息相关,并且保持着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对时政新闻关注的频率较高。极少数的学生关注频率较低,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由此可见新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发挥的隐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调查信息显示,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为主的新兴网络媒体获取时政消息占多数,这表明我们需要在坚持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着重发挥新媒体对时政信息传播的效力。38.48%的大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时政信息,包括和同辈以及不同辈人之间的交流。
大学生对时政新闻关注程度比思政类书籍情况较高。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高,关注频率高。不足的是,对于时政的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仍停留于概念的把握,而这些关注点大多是课堂习得,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深入挖掘时政新闻的丰富内涵。阅读思政类书籍次数较多的人数占比(小部分)与对时政的关注度占比(大部分)形成了巨大的差距。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机遇:新媒体平台拓宽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场域,改进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丰富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我们应该看到新媒体对于时政信息传播的穿透力,同时应该寻找在新时代促使大学生主动深入时政的有效途径。阅读思政类图书和关注时政新闻呈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时政的理解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每个人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因此阅读思政类书籍必不可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深切体会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议的历史来源和现实意义。
针对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包括思政类书籍的阅读情况、思政课堂以及时政的关注情况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如何加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提出了如下几点具体实施途径。
思政课作为高校基础理论课,面对当前思政课授课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唯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借助于新颖的教学形式,方能使满足学生需求和实现教学目的达到统一。在同时满足学生需求和校方要求的基础上,使其继续承担起主要且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角色,培养大学生在课后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实施思政课堂微课模式有助于改善思政课堂教学环境。微课是近来新兴的一种学习途径,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简、重点突出的特点,有“见微知著”之称。可尝试在学校平台客户端开设思政理论微课学习窗口,绑定学生账号,规定其定期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以课堂心得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微课模式有效地利用了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重点内容,为其节省出了课余时间。通过贴近学生需求以视频、图画等模式呈现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有助于加深了解和学习。若实施效果良好,后期可进行推广和常规化。
鉴于思政类书籍理论性强、较为枯燥难懂,为调动大学生阅读思政类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设立学分讲座制度,组成教师讲解团队,针对一本或同类书籍进行引导性的讲解。每一次讲座都为每个班级预留固定名额,参加讲座的学生需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听后感分享,并设有专门的评比人员。老师的引导有益于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并为后续阅读奠定良好基础。在分享听后感的同时,也有助于自身知识的内化和感悟。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将时政与思政类知识相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然而他们对时政的了解多停留于表面,因此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大学生了解时政的主动性,重视学习主体性是强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对时政的了解程度加深,而且也锻炼了剖析时政热点、提升发散思维的能力。日常时间段可将时政讲解互动作为一个常规性活动,为举办辩论赛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工作。
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传播纷繁复杂,因此把控信息传播渠道的安全性、正当性显得尤为重要,尽可能地使大学生接收正能量的信息。官微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投稿质量进行严格筛选,防止不当言论的出现。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国家动向和基层要求,加强思想引领作用。
意识形态传播是一个隐性而持久的过程,需要做出多方努力。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时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助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性,优化教学效果。
新媒体提供了交互式的教育途径,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单向、枯燥的缺陷。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带有强硬的灌输的政治色彩,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致使这一过程流于形式,难以被接受和理解。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性,以新颖和愉快的方式进行不失内容本质的意识形态教育,激活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需求。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思政课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动力,加之时政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性的思考,从而有效地改变大学生阅读思政类书籍的现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式”向“浸入式”模式转变助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阅读思政类书籍和关注时政是促进意识形态传播的环环相扣的主要途径,在三者的共同发力下,意识形态传播方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