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地图”的回顾与反思

2019-01-15 13:05许姬林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研究

许姬林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一、我国对心理地图的回顾与内涵

(一)“心理地图”认知

1.美国《国家地理标准》的定义为:“心理地图就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存贮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①

2.我国各学者定义。我国心理地理最早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年份为1996年,2014年发表最多,但也仅7篇。因此就整体而言,每年发表的数量普遍较少。从最早文献来看对心理地理的认识是杭州高级中学教师林岚老师在《重视心理地图 减轻课业负担》认为心理地图是一种地图思维。之后随着对心理地图的不断认识,各位学者认为心理地图是一种空间表象,是人们对地表某些事物内化的印象。与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对心理地理的内涵一致。

从研究视角来看,一线教育实践者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江苏苏州中学的李新莲老师、何纪延老师《中学生心理地图发展水平分析——基于苏州中学生对居住地认知的调查》多以实践探索为主;教研人员较注重方法分析;大学教授研究的较为全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我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首先是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其次是研究内容:不同大小,不同尺度的地理信息(位置、特征等)在人脑中的印象;最后研究方法及目的:利用反复读图、识图、用图,从而使地图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储存,从而变成容易理解记忆的地图。心理地图既是一种记忆表象又是一种思维活动。

二、心理地理的研究理论

结合检索到的论文,我将心理地图的研究理论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建构主义——图式: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图时,首先认识34个省会,然后形成中国省会图;之后学习34个省的人口情况,形成中国民族人口图;接着了解各省经济,学习各省交通线,这样较容易绘制出中国铁路交通地图;然后学习各省地形地势特征,发现中国呈三节阶梯,五种地形皆具备,从而绘制出中国地形地势图等。

(二)认知结构理论: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如印度,首先要确定印度的地理位置。之后学习印度的自然情况,根据位置,可以判断出印度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接下来学习印度的社会经济情况。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都是先学习自然地理特征,然后学习人文地理特征。掌握了区域学习的一般学习方法,会提高学习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例如学习世界地图时,首先学习大洋大洲,其次学习世界气候分布即世界气候带,世界地形图,世界人口图等,但是在学习世界地图时,可以将世界地图分化为各洲地图,各洲的气候图、人口图、地形图等,尺度还可以不断缩小,这就体现出心理地图它是一种空间表象。

三、心理地图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研究数量少。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我国期刊关于心理地图的研究人数不多,发表的论文、期刊过少,说明目前我国虽然重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但是却忽略了对心理地图的研究。

2.研究理论性不强。通过分析核心期刊的论文最终发现大多数作者为一线教师,多数研究的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教学区域或教学环节的研究,对于心理地图的理论性、整体性研究过少,创新力不够。

3.课堂运用中没有受到重视。虽然很多一线教师进行研究,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仅仅只针对论文中的所涉及的课程进行分析总结,并没有适合于地理学科的具体的方法;而林元龙等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研究了如何构建心理地图但是却没有进行具体实施,说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脱节。

(二)展望

1.在未来的发展研究过程中应着重研究创新构建心理地图的方法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将心理地图运用于实践。

2.着力于研究地理核心素养下的心理地图,一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紧跟研究前沿,从目前来看,心理地图仅与地理新课标相联系,研究地理核心素养下的心理地图甚少,这需要后来者重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3.深入合作研究,这不仅是指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也是指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总之,目前心理地图还没进入大众视野,研究成果甚少,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长期的研究,心理地图一定会在地理教育中逐步得到重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反思,才能最终得到真理,从而促进心理地图的发展。

[ 注 释 ]

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者学会、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于1994年出版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地理”.

猜你喜欢
心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心理小测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感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