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推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之路

2019-01-15 16:34黄娟莉
美育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育舞蹈孩子

黄娟莉

(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 512009)

“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提出若干年,可以说是教育界的共识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舞蹈、戏剧等美育课程,中小学校的舞蹈教育发展迎来了大好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于舞蹈美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家欣喜地看到中小学舞蹈教育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舞蹈教育又存在明显的差距。笔者观察中小学校校园舞蹈艺术活动,发现其中有几个突出的现象:一是随着舞蹈教育的推广普及,中小学学生舞蹈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大批中小学舞蹈教师不是中小学校在职人员,他们多数来自社会培训机构;三是在校园艺术活动中,中小学生表演的独舞作品多,群舞少,且缺少原创性作品;四是中小学生学习舞蹈的男生极少;五是学习舞蹈的中学生明显少于小学生。从这几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下中小学校的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常规舞蹈课堂与在职在编的专职舞蹈教师,缺乏适合普通中小学生表演的舞蹈作品,有些舞蹈作品缺乏阳刚之气,从小学到中学舞蹈教育缺乏完整性与连贯性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从平台建设、教师队伍、中小学生舞蹈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探索更好地推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之路。

一、正确引导、推广与普及,促进普通中小学生舞蹈能力提高

过去在普通中小学校园中,大多数孩子没有条件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孩子们的舞蹈可能更多像在做运动操,有时候尝试模仿一些好的舞蹈作品却又面目全非。更让人担忧的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有些孩子还特别迷恋某些并不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所谓“流行舞”“现代舞”之类,男孩子学着故意耍酷,女孩子则玩成熟性感,不但失去了少年儿童的本真,也扭曲了他们对舞蹈艺术美的认知。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在舞蹈比赛或者校园艺术活动的舞蹈表演中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这是由于舞蹈教育的推广与普及,提高了舞蹈的欣赏水平,特别是因为更多孩子有机会从小接触比较正规的舞蹈训练,中小学生的舞蹈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没有人还觉得孩子们能站在舞台上合着音乐做做“伸伸胳膊踢踢腿,扭扭腰来摆摆尾”之类的动作就可以算是在跳舞了。很多孩子拥有了比较高的舞蹈技术技巧能力,弯腰、踢腿、劈叉这些自然不在话下,科学的训练使学生身体拥有了较好的开软度,一些比较专业的跳跃、翻身、旋转等动作孩子们都能比较轻松自如地完成,这些说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第二,中小学生能表演的舞蹈作品越来越丰富,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风格等都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孩子们的舞蹈动作少了只顾“伸胳膊动腿”的机械样子,各种舞蹈开始有了规范,动作有规格有要领,特别是“有范儿”——讲究动作时的身韵与气息,不再是机械地做动作,而是真正地有章有法地在跳舞。第三,孩子们更在意舞蹈时的情感表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究竟在跳什么,在演什么,舞蹈作品或喜或悲,或有所思有所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生动地传达,用真诚的表演带给观众舞蹈的美,与观众产生情感和情绪的共鸣,这才是更难能可贵之处。

二、稳定舞蹈教师队伍,建设常规舞蹈课堂

一般来说,每所中小学都应该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不一定会有专业的舞蹈教师,在中小学课程表里面一般看不到专门的舞蹈课。但是近年来,中小学舞蹈教育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学生舞蹈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小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进而对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主要源于哪些因素呢?详细考察中小学舞蹈能力培养的实质力量,特别是舞蹈师资力量,我们会发现,中小学的孩子们的舞蹈老师多数不是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多数来自社会培训机构,这些培训老师大多数是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这批教师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掌握了比较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有比较丰富的表演经历,他们的舞蹈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学生身上已经得以体现。

但是,在培训机构工作的这一大批舞蹈教师,因为不是中小学校在职人员,他们没有正式的教师编制,由此,这些舞蹈教师的工作岗位流动性很强,造成这支担负中小学舞蹈教育重任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因素很高。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没有可行的法规规范约束,不同培训机构中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而且各个培训机构没有统一的教材,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教师队伍欠稳定,可能导致中小学生舞蹈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优长处来教学,多少会有些随意性。二是培训机构主要是为了学生的考级、考试,或者升学、比赛等功利性目的,教师们可能为了迎合这些需求,在舞蹈训练中难免因过于强调技术技巧而忽视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更重要的美育,为了眼前的成绩与功利,没有了教育的协同力量,更不会重视舞蹈学习中对孩子们其他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将给中小学舞蹈教育带来不小负面作用。三是社会培训机构里学习舞蹈费用不菲,而且上课时间与孩子们原本学校的安排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种种原因导致来学舞蹈的孩子只占中小学学生的极小比例。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广。“舞蹈教师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舞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中小学舞蹈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很多学校都缺乏专业的舞蹈教育教师。有些学校没有专业舞蹈教师,舞蹈课程就安排某个年轻的非专业教师讲授,或者舞蹈教育课时就干脆让给了其他学科,在上级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时临时聘任兼职舞蹈教师充数,有些学校则一个舞蹈教师要同时教多个班级的课程。舞蹈教师的严重缺乏,使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1]

从中小学美育的目标来讲,中小学生需要舞蹈教育,更需要舞蹈教师,如果能把社会培训机构流动的教师队伍稳定下来,让他们走进中小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我们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一定能影响和培育更多的孩子。“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明确舞蹈课的教育地位,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指定相应的舞蹈教师岗位,并给予舞蹈教师正式的编制,鼓励更多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投入到中小学的舞蹈基础教育中去。舞蹈教师是舞蹈课堂能否开设的核心,如果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带领,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终将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2]有了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常规舞蹈课堂,有了常规课堂,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正常地对学生进行舞蹈美育。

三、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更多普通孩子参与舞蹈表演,激发中小学生创造能力

在校园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中小学生在各种舞蹈表演活动中,独舞作品多,群舞少。虽然培训机构里看似挺多的能跳舞的孩子,但是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中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也大,如果学校没有用心投入长期维持一支稳定的舞蹈队,想在一所普通中小学校里找到一支水平比较整齐、有一定人数规模、能跳大型群舞的舞蹈队伍实属不易。再者,排练群舞耗时耗力耗金钱,更难的是找不到专业的舞蹈老师来指导与排练,所以,往往普通中小学校的艺术活动舞蹈类节目,班主任、音乐教师或者家长就推荐那些有点基础的孩子跳个独舞来对付。

这一现象是舞蹈教育普及的一大障碍,独舞只是让个别同学得到锻炼,而群舞能给更多孩子提供机会,也给没学习舞蹈的大批孩子以机会去发现学习舞蹈的天赋和可能性。如果孩子们都不曾尝试,又怎知他们是否爱好舞蹈呢?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该补齐舞蹈教育的短板,设法提供一个平台,让孩子展示才华,让老师发现人才,而且,群舞类的集体舞蹈还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提高集体意识。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普通中小学生多数表演的舞蹈都是现成的舞蹈剧目,创作性的作品难得一见。当然,舞蹈创作本身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但是中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舞蹈学习如果一味地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即便面临着各种困难,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应该尽可能去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发挥创造的平台,比如,在舞蹈比赛中可以增加即兴舞蹈,或者对原创作品设立特别的奖项等。更重要的是,舞蹈教师应树立培养孩子们创造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在日常训练中加入创作环节。

四、多管齐下,重视男生舞蹈教育

在中小学舞蹈比赛的现场,往往男生的出现最能让人眼前一亮,不论水平和成绩如何,都可能使人精神振奋,让人满怀欣喜与期待。为什么?因为学习舞蹈的男生实在太少了!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老师们甚至会情不自禁、毫不吝啬地提高分数,希望这样鼓励学舞蹈的男生,保护好他们的这份热情,激起他们的自信,试图挽救舞蹈这块土地上阴阳失调的不健康状态。

进一步去追问和反思,导致学习舞蹈男生极少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整个社会对舞蹈认识的偏颇,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和孩子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大家普遍认为,女孩子更应该塑造优美的形体,拥有高雅的气质。我们看到,在少数开设舞蹈课的中小学里,也是“以女生为主的形体课”,“舞蹈课程更多面向学校的女生,以基本的形体训练为主,意在培养女生的形象、气质,却常常忽略了对男生的舞蹈训练,或是将其排除在外,教授对象有明显局限性”。[2]其实,舞蹈艺术里面除了优雅秀美,又怎能缺少阳刚之美呢?

其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力量。多年来,舞蹈教师多数是女老师,在教学中难免有不到位的情况。我们看到也有一些学校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为了更好地培养男生阳刚、果敢的精神,北京实验二小采用男女生分班上课的模式。如一一班和一二班同时段上舞蹈课,两个班的男生合并在一起由男教师指导,女生合并在一起由女教师指导。这种舞蹈教学模式在实验二小沿用至今,它很好地解决了男生不愿意上舞蹈课的问题。正如该校副校长王春伟所说:“有的男生觉得跳舞是女生的事,但是跟着男老师上课就不一样,他们特别喜欢和男老师学习舞蹈,热情非常高。”[3]但是,现实中,的确有少数的男舞蹈老师受到学习阶段女舞蹈老师的影响,出于舞蹈动作的模仿性,举手投足有一种阴柔的特点。受到这种个别现象的影响,人们对于男生学习舞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会把男孩子训练成“兰花手拿筷子”或者“蒙脸捂嘴大笑”的模样。因此,培养优秀的、不走样的、刚柔并济的男舞蹈老师更为迫切。

第三,社会舆论中缺少一种榜样的力量。在当前的大众文化中,人们讨论起某某歌手、某某钢琴家、某某电影明星时如数家珍,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不少人物可能还是中小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是其梦中的“男神”或“女神”,而那些默默工作在台前幕后的舞蹈家们在大众媒体中却很少被关注,很难在中小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提高对舞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实现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连贯、完整性

上文提到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舞蹈教学已有20年的历史,早在1997年,校长李烈就看到了舞蹈是学生美育工作中一个非常好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不仅能够改变舞蹈学习者外在的身材,教会他们正确的站姿、坐姿,以此从形象、气质上对学生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舞蹈教学是对于学生内心的培养。实验二小一直秉承着“外在其容,内在其心”的舞蹈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寻求内心的美,让他们用心去读懂到底什么是美,并且能够做美的人,做美的事”。[3]

再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自2004年起开展舞蹈教育实践,组建舞蹈团,开设舞蹈课程,并且创造了“启发式多元化”舞蹈教学法,其校园舞蹈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相当丰富。该校舞蹈教师肖燕认为,“中小学阶段普及舞蹈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在他们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舞蹈课程的开设适时地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健康的窗口,有助于他们抒发情感、释放精力,并对健康体魄和优美体态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舞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够培养更加多元的艺术素质。其次,舞蹈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舞蹈课的实践练习和表演活动中,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这是他们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舞蹈创作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发挥创造想象的良好媒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舞蹈创作能够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锻炼其实践能力,从而能够助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

上述两校的例子,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贯彻和落实得较好的例子,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阶段也能保持较好的舞蹈教育水准。但是,这样的案例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在校园艺术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园里所有的孩子都能歌善舞,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还保留一些舞蹈的兴趣,但往往此时孩子们想要舞蹈的美好愿望得不到满足,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家长们不断强化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孩子们舞蹈的积极性逐渐减退。而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成长带来的身心变化,在残酷的升学现实面前,孩子们基本上对舞蹈已经没有想法了。还在坚持学舞蹈的学生只有少数,而这少数人里面,因为纯粹对舞蹈的热爱又有天赋而留下来的不多,多数人还是为了今后升学而打算的,有的可能是出于所谓的“特长”的考虑,也可能是因为文化类科目成绩不理想而另谋生路的无奈之选。

导致中小学舞蹈教育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虽然教育界一直有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呼声,大家也都知道舞蹈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学生要升学,要高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既不耽误文化学习又能做到全面发展?这可能需要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去衡量与把握。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4]有了政策的明确指向,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推动落实下,我们期待乘着这股艺术教育的春风,迎接中小学舞蹈教育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美育舞蹈孩子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舞蹈的男孩子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美育教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