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李文丽
前几天坐公交车,听见两位阿姨聊天,说起他们家的老人吃药的问题。学药的人,一听别人说到药,立马就来了精神,我立即竖起了我八卦的小耳朵——
“我爸吃去痛片当糖一样吃,有个头疼脑热的,嚼上两粒,就好了,不给吃不干啊,必须要吃!我寻思没事,吃去吧,也不贵,一天也得吃不少,还行,能供得起。”
当时我的表情是非常吃惊的,什么!因为便宜就随便吃么?
便宜,见效快,就当个宝?
疼痛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局部组织释放缓激肽和前列腺素(PG)作用于痛觉感受器(神经细胞组成)。当你辗转反侧,痛不欲生,气急败坏,此时的前列腺素(PG)的含量是增高的。那么要想不痛,我们让它减少不就行了吗?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前列腺素的含量没有那么高呢?
有,那就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通俗讲就是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成为前列腺素的这步反应,从而使得前列腺素分泌量下降,避免疼痛的出现。
疼痛通常是这样发生的:
疼痛时产生的前列腺素作为信号传递到大脑的痛觉感受器(神经细胞组成)→大脑感知到不适=我痛,我要满地打滚了。
吃完药后,止痛的反应过程则是这样的:
我疼→前列腺素去报信了→半路信使被止痛药劫持→大脑→举国祥和。
所以可以说,所有的疼痛都是“大脑疼”。一个比较有趣的佐证是“幻肢痛”。如果说左腿没有了,但是大脑里分管左腿的神经还在,这个神经还会一直收到“疼”的信号。
疼痛的过程说完了,现在来说说今天的主角:去痛片。
去痛片是一个复方制剂,是由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4兄弟组成,其中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的含量占的比例比较高,一般的配比是氨基比林150毫克、非那西丁150毫克、咖啡因50毫克、苯巴比妥15毫克。
这4种成分通过组合,相互协调起到去痛和预防发热作用。其中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能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而起镇痛作用;同时,抑制下视丘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起退热作用。简单的说,除了咖啡因,剩下3个均有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但由于某些原因,复方药物里还有。
氨基比林能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起到抗炎作用。氨基比林在胃酸作用下与食物发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特别是亚硝胺,因此有潜在的致癌性。
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是对乙酰氨基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咖啡因是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从而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并预防发热所致之惊厥。
老年人本身的胃肠萎缩,排空延缓,药物停留的时间长,并且代谢变慢,排泄也慢,药物浓度容易升高,尤其是巴比妥类脂溶性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范围更广,更易在体内蓄积而出现中毒反应。
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均有明显不良反应,氨基比林更是早已从美国退市。服用氨基比林可有呕吐、皮疹、发热、大量出汗及发生口腔炎等。
长期服用非那西丁可致肾损坏,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紫绀,还可引起溶血、肝脏损害,并对视网膜有影响。
随意吃去痛片,对于曾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疼痛的、有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远远大于止痛这点收益!
而且人家药品说明书明确说了:老年人慎用。因为老年人用药后易导致肾功能损害,且老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
最后,再提醒一下就是,去痛片对于创伤导致剧痛无效!
内脏平滑肌绞痛也无效!比如胆结石、肾结石、急性胃炎、急性肠炎,这些疾病容易发生平滑肌痉挛,主要表现为疼痛,其疼痛异常剧烈。这时患者症状严重,精神相当紧张,有无法忍受的感觉,就别寻思吃药,赶紧上医院。
如果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除了痛经,不要自己盲目服药,更不要盲目服用去痛片。
很遗憾的是,虽然它的名字比较万能,但是它的适应症却没有那么广泛,而且不良反应又多,如肾脏损害,且有致癌性,老年人一定要慎重用药!
最重要的是,止痛的药物不能把疼痛的来源直接消除,其只能用于诊断明确的病患,用于缓解疼痛。
不要滥用药,更别让去痛片让自己更“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