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看病找熟人这件事

2019-01-15 15:51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燕荣
家庭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诊室熟人起搏器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燕荣

咱中国人讲究人情,这一点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看病一定要找个熟人。大家普遍认为,找熟人看病,特别是在大医院,会更顺畅、更安心。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患者在看病时,会特别反感那些找了熟人、被医护人员直接带进诊室的人,有时还会产生冲突。

那么,看病到底要不要找熟人?我先来说3个病例——

病例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年前因为心跳过缓植入一个单腔起搏器(VVI起搏器),后来因为心脏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6mm),射血分数明显下降(LVEF22%),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203ms),符合三腔起搏器(CRT,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指征,而且单腔起搏器电池也快耗竭,反复心衰住院,β阻滞剂用后诱发支气管哮喘,ARB或ACEI使用后肌酐会升高,血压低。有医生劝他换成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的CRT起搏器,他拒绝。入住我们病房后,我找他谈话,他同意了。手术顺利,QRS宽度变窄,效果不错!之后每次出现病情加重,他都会来我们病房住院,没床的时候临时给加个床。

病例2:严重冠心病的外地患者,因为异地报销问题,要把医保卡寄回当地,老两口不会,我帮忙打电话给快递,然后帮他们填单子。因为患者经济不算太富裕,正好她符合我们病房的一些科研项目,包括免费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植入了两个免费的支架,帮他们省了接近4万元。手术顺利,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

病例3: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因胸闷胸痛加重入院,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脏超声声学造影均提示有严重的冠心病。他的每一个家属,分别跟每一个医生就冠脉造影的必要性、安全性等问题逐一咨询。全家人反复在“做冠脉造影”“不做冠脉造影”之间纠结。最后只好请他出院。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病例1和病例2是我们的熟人,其实病例3才真的是熟人介绍的。但是,前两位患者却得到了医生护士们更多的关照。

为什么呢?看病其实是个很单纯的过程,患者有病,而医生正好擅长治这种病。患者想把病看好,医生当然也想把病治好。没有医生希望自己的患者治疗效果不好,更不愿见到自己负责的患者出事。

另外,经常看到,有医生护士下班后帮熟人排队挂号买药,这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试想一家医院有数千甚至上万员工,每个人都会有众多的亲友,每天来医院看病的“关系户”可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给这些人都开后门,那数量庞大的患者将看病无门,因此医院各部门也不愿意给开这个后门。

有些患者找熟人是为了看上专家号,可虽然都在一个医院,医生护士间并不是都很熟悉,所以很多医生要么牺牲休息时间自己去替亲友挂专家号,要么也只能硬着头皮求专家给加个号。

此外,给熟人看病时,医生更容易对诊断和治疗采取保守态度,在手术时会有较大的思想负担,怕万一出意外跟熟人不好交代。任何医疗措施都有利弊,太过于纠结,反而无法寻求最好的治疗方案,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更严重的莫过于发生医疗事故,如果发生,那这个后果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虽然我不赞成看病找熟人,但身为医生,我确实也有过带着坐在轮椅上的亲人,从一个诊室到另外一个诊室,从一层楼到另一层楼反反复复折腾好几天的经历。谈起这样的经历,很多医生护士都深有体会。这也说明,找熟人看病,患者确实有苦衷。

目前的门诊诊疗程序是挂一个专科号,看一个专科医生。一个医生看完后觉得不是他们科的疾病,或者还合并有其他科的疾病,就会让患者再挂个其他科的号,再次排队就诊,这样反复甚至循环,很是折磨人,甚至耽误了治疗。这种现象在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时,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国内一些医院管理者已经在探索适合国情的MDT诊疗模式(多学科联合门诊),即由多名不同专业的高年资医师组成专家团队,共同为疑难杂症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良好的就医体验应该靠规则来改良而不是靠熟人。我希望MDT模式能够尽快推广普及,尽早惠及患者。

猜你喜欢
诊室熟人起搏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诊室空间配色设计研究
Life Story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崔老师诊室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