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洲洋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万千学子实现自我价值的圣地。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重视,当前的音乐教师要引进各种新时期的课堂题材,并逐渐加强课堂的感染教学力度,满足每个学生学习古筝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整体性教学,有效地节约教学资源。只有从当代文化元素中加强课堂模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听觉感受,从日常的训练中明白古筝的文化价值。
古筝是一门独到的艺术,需要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筝的感知力。传统的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的弹奏方法,这样展现出来的表演曲目旋律优美动听,能带给听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在高校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传统艺术上开展审美教育,并及时和有效地更新、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当课堂的教学内容落实了,便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古筝表演中的艺术美,使其深刻地领略到音乐的文化价值,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美的存在。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和学生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知道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掌握他们的学习进程。在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古筝的演变历史和演奏技巧存在理解性的问题,我们不能过于职责和苛刻他们,而是要耐心的引导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自然界的美育活动、美学教育活动、现场演奏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整理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文化活动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构造出艺术化、规范化的古筝教学课堂。
古筝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战国时期的文武百官都喜爱在宫廷中观看舞女的古筝表演,唐玄宗时期更是有“霓裳羽衣曲”名流千史,被后人所传唱。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让高校的学子充分吸收古筝艺术,当代的教师要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通过各种文化题材扩展古筝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古筝演奏的理解和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让他们从古筝课堂中发现美的元素,将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开展古筝课堂的审美教育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授课质量。而且不同的古筝曲目有不一样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分层次教学。例如在教学《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演奏曲目时,由于这是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古风音乐,融合了很多大自然的恬静气息。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做出表演示范,再合理地引导学生表演技能,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充分表现这首曲子“悠然恬美”的文化特点。而《战台风》这首曲目则是表达官兵在战场上“气吞山河”的英姿和“斗志昂扬”的决心,表演者在演奏时则需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才能展现作曲者的艺术情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练习曲目进行分类,注重各种文化底蕴,必要时加大身体的动作幅度,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由于每个学生从小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和学习环境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会有所偏差。为了达到整体的教学效果,方便学生掌握古筝的弹奏技术,教师还要经常从网络上浏览各种文化信息,并收揽有价值的课堂题材,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古筝学习方案。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的文化元素,更何况是古筝这种极具文化气息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从各大网络寻找文化资源,让学生投入到古筝的良好学习环境中,自觉的感受和学习。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美学元素,并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这种结合了网络形式的课堂,极度符合当前的古筝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想象学习空间,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师生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一定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古筝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节奏、音速、力度”等都是学生在弹奏古筝时需要重视的问题。每一个旋律的变化都会影响古筝演奏的音色美和意境美。只有加强日常的音准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对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审美教育在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特别是音乐这种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课堂,更需要教师结合当前的时代元素,加强古筝教学的力度,才能扩展学生的审美技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和引导的同时,我们要抓住对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模式,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古筝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