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蕴藏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从微观上看就体现在词汇。不管是对国外的汉语爱好者教汉语,还是对国内的少数民族教汉语都必须从文化开始讲起。这样以来,教学的重点都落在了文化词语上。词汇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体现。在日常交际中,作为准确表达出人意念和思想的文化词汇就会显的非常重要。
在汉语词汇中有许多展现中华文化的词语。例如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胡同、麻将、春节等都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需学习词汇的基本意义也需要学习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样才可以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词语的用法。
吕必松认为,在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前,首先要了解语言的先行条件,因为任何语言理解运用都和其特定的文化因素息息相关。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理解以外,中国的展也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词,例如在对外国学习者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外国留学生的口中最常提到的新兴词汇有:一带一路、中国梦、单身狗等,还有在特殊时间点下的常用词汇,例如“十九大”“两会”等。这些词语赋予了时代的特征,代表了当今时代下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学习、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更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理解当今的中国文化,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关于文化词的定义,学者们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前苏联研究者将文化词语定义为“文化词语是承载民族文化信息和渊源的语言名称单元”。黄金贵先生(1994)是我国提出文化词语这个说法最早的人,他认为:能反馈文化不均衡的只有语言,因此所有词汇的总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不同文化色彩的文化词,没有特定的文化色彩的文化词。
综合前人的研究,文化词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就汉语而言,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留学生对于文化词语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例如“彩礼”,“令尊”、“红白喜事”、“贵姓”等包含了礼仪因素,“腊八粥”、“春卷”、“旗袍”包含了饮食、服饰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文化理论知识指导的基础上,将文化词语背后的内涵用适当的方式教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文化词语的内涵并学会运用。但是,作为文化词语背后的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核,例如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等精神方面的内涵,则不需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讲解。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其表意功能比较依赖于语境,学习者在学习时出现偏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考虑语境因素,或对语境的不理解。在特定的语境下没有理解词语的附加意义。其中在语流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轻声和儿化,以“东西”为例,当“西”非轻声的读法表达“方向”,轻声读法则表示“特指人或动物(含爱恨感情色彩)”。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词汇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有些词汇的现代文化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意义,例如“龟”在中国古代一直是长寿、智慧的象征,因此出现了“龟鹤延年”等成语,但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乌龟”、“王八”便成了对人的极大侮辱;有些词汇还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用法,例如“宅”,原本只表示住宅、房屋,在现代社会其文化意义则扩大了,“宅”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不出门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词汇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注重词汇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社会的语用习惯,讲求教学的实用性。
张高翔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应该从语言课开始,尤其注意文化词的挑选、着重选择文化、讲练方法和测试这三个方面入手。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化词汇教学时也可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同时,丰富学生的操练形式,例如对于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文化词汇可用对话表演的形式进行操练。在测试时,可以创新题型,图片与词汇的匹配来巩固和检验学生对于文化词汇意义的掌握情况。
词汇量是检验学生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更重要的是词汇的使用。词汇的意义对于词汇的使用则是至关重要的。词汇的意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因此,文化词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习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学习者将文化因素融入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者从语言中学习文化,从文化中理解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得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