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藏区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藏区维西县的走访调查

2019-01-15 14:39:58王贵龙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农活代际藏区

王贵龙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区,它下辖三个县:香格里拉市(县级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维西县)。维西县是迪庆藏区自治州三县之一,也是云南藏区三县之一,全县境内以峡谷相间的山地为主,耕地面积较少,且多为坡地,旱地居多,水田很少。2004年统计,全县总耕地面积为229039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72亩,旱地197733亩,占耕地总面积86.33%,水田面积31306亩,占13.67%。据1988—1990年调查,全县耕地中,坡度为00-80的占10%,坡度为80-150的占19%,坡度为150-250的占55%,坡度为250以上的占16%。①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生得突飞猛进,关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带来的一些列问题研究很多,比如因为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等等,但是对于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方面的研究不多,成果较少。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现在的藏区已经很普遍,很多人在偿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甜头以后,都愿意到城市务工,而不愿意务农。在走访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和我说:“以前是村子里耕地多的人家富裕,但是后来耕地少的人家被逼最先到城里务工,而地多的人家舍不得土地抽不开身去城里务工,慢慢的反倒是地少进城务工的人家先富裕起来了,后来大家就都更愿意进城务工,只留下老人在家里,地能种多少种多少”。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年轻人小时候上学读书,在家很少干农活,而读书走出去的大学生,后来要么考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要么是在城市里的私人企业打工,要么是自己创业,而中途辍学的,也是进城打工。所以,从小到大很少干农活,缺乏干农活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访中,很多老人都会说:“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不会干,越来越懒”。

农活固然是体力活,虽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它必定是一门手艺,也是需要学习的。以前一家老小一起干农活,小的不自觉就学会了,但是现在从小到大很少干农活的孩子们,对农活了解甚少,很多都不会干,有些初略会一点,但是不足以成为家里农业劳动力的传承人。

农业劳动,本身就是比较辛苦的体力劳动,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农村里80后、90后到现在的00后的孩子们,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干农活需要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减少,他们更愿意到城市里面打工。走访中一些年轻人说:“打工只要干一个活,下班饭现成吃,别的什么都不用干,农村里,喂鸡喂猪喂牛,地里还各种活,又烦又累,更何况打工挣的钱还比家里务农多,还是打工好”。

年轻人缺乏农业劳动的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进城务工蔚然成风,有一些年轻人已经在城市里扎了根,实现了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已经是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年人将不能再从事农业劳动,农业劳动力将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

二、解决藏区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大势所趋,藏区年轻人进城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解决藏区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问题的路径选择,应该从他处入手。

(一)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当藏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比例达到一定高度,尤其是稳定转移达到一定高度时,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就会被提出来用以解决因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导致藏区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此之前,需要突破几个瓶颈:一、是农民的意愿。土地的规模经营,首先需要农民家庭的年轻劳动力已经稳定转移到城市,而家中的老年劳动力已经无力再进行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下,农民就有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愿。当然,农民是否能在土地规模经营中获益也是农民意愿的一大因素。其次,需要土地有适合规模经营的条件。土地的规模经营与机械化作业分不开,机械化作业能够提高农业工作效率,提高人均管理土地面积,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可能。但是对土地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土地需要比较平整、连片,而藏区很多坡地和梯田要满足此条件,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再次,政策的允许。现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已经有了政策的支持,但是规模经营面临的土地改造问题,政策是否允许,老百姓是否愿意,能否得到政府的补贴,实施中各级政府部门能否大力支持,还有土地改造会不会造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最后,土地规模经营能否获得相关企业的青睐。规模经营面临的政策不确定的风险、改造土地资金投入大的风险,和农民签订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可能违约的社会风险,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自然风险,等等,都会制约土地规模经营企业的意愿。

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知识和技术将成为农业劳动者的首要素质,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农业劳动力结构,为藏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业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足提供了解决方案。而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可为高质量的农业劳动者带来可观收入,对他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为未来藏区农业劳动力向少而精的结构转变提供可能。

(二)藏区农业劳动力的代际传承与贫困的代际传递。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其次可能就是进城务工,这两种选择都会带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网友云:“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也许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两难选择的真实写照。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应该是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谋求更好的生活出路,这样就为留在农村或回到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致富空间,必定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空出来的土地和资源可以转移到留在或回到农村的劳动力手里。

我以为,藏区农业劳动力的代际传承,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契机。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最需要的是改变,是一代人对于上一代人所做的改变。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藏区青年比他们的父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大山,走出大山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改变。改变后的藏区青年,有些不再回家务农,在城市里发家致富,也为留在家里务农的农业劳动力腾出更大的土地和资源为他们的致富提供更大可能。有一些回到家里务农,但是带着在城市里打拼多年积累的知识、资本和市场,再加上家里充足的土地和资源,致富的空间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扶贫是说过“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年轻人在“扶智”和“治愚”问题上,都应该比老年人更加容易和可能,相信当年轻人成为藏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时,贫困的代际传递也将逐渐被阻止。改变正在这块藏区的土地上发生,很多藏区青年正在用他们的知识和汗水书写着藏区的美好明天,他们在中国梦的历史大潮中书写着藏区梦,也书写着自己的梦想。

三、结语

每一代人总是用自己这代人的标准去评判下一代人的是非功过,总会得出一代不如一代的结论,而事实是,从总的历史进程来看,每一代人总是比上一代人更进一步,社会也因此往前推进一步。云南藏区农业逐渐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代际传承也将出现新得情况,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是解决藏区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问题的路径选择,而解决好劳动力代际传承问题,也将为贫困的代际传承提供解决的契机和可能。

[注 释]

①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M].民族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农活代际藏区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直播卖苹果 变成“新农活”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农活托管 让农民当上“田掌柜”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06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38:00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0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跟着奶奶做农活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