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

2019-01-15 14:39:58薛文婷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正念创伤性障碍

薛文婷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或目睹异乎寻常的灾难性威胁事件后,出现或延后出现且长期持续的严重型心因性精神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重复体验症状、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和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等。[1]儿童一般还会出现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等特有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发病于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病程至少1个月以上,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长达数十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会带来极端恐惧、无助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还往往会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物质滥用障碍等,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2]。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除了接受药物、护理等治疗方法之外,心理干预也是帮助其恢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

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由所遭遇的事件“A”直接引起,而是由个体对所经受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B”所导致,这种非理性的信念“B”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C”在特定情境下出现[3]。PTSD患者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一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障碍,包括世界是危险的、无能为力的自我、过往事件的内疚等,许多创伤事件的幸存者认为,自身原本能够抑制事故造成的损伤、避免亲人的死亡,从而产生极度内疚心理,甚至会有自杀倾向,这种认知障碍持续存在而且对患者影响严重[4]。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人群是否会发生PTSD往往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模式,因此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来识别不良认知,重建个体的认知体系。心理工作者往往会借助行为矫正技术,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认知评价,将行为与认知结合起来,努力在这两者之前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帮助其逐渐建立理性信念,减少病症症状、恢复社会功能[6]。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目前已被用于处理恐怖事件及战争创伤、性侵犯、交通事故等多种类型的应激事件之中,适用人群广泛,在临床上普遍得到了认可。

二、暴露治疗

暴露治疗是指将个体放在能够引发个体创伤记忆并且安全的环境中,对创伤记忆进行暴露或者想象暴露,通过咨询师的技术指导使恐惧水平降低,以此减少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回避[5]。暴露疗法在针对PTSD应用时一般分为现实情景暴露和想象暴露[6],现实情景暴露是指患者直接暴露于与创伤线索有关的现实环境中,接受真实刺激,引起应激反应;想象暴露则要求患者想象自己置身于创伤的环境之中,通过想象中的刺激,引起反应。

而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暴露治疗目前又可以分为传统认知暴露疗法和新兴的虚拟现实暴露疗法。传统认知暴露疗法一般先针对患者的创伤反应进行心理教育,然后通过内在暴露总结出患者因创伤、恐惧等故意回避的信息和情境,最后通过想象暴露使记忆通过情绪加工的方式得到适当的整合,并通过重复的讨论和告知,鼓励患者同创伤记忆对抗,改变错误的恐惧联结[7-8]。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利用VR技术,人为设计出与应激条件相关的综合感官系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下,治疗师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的暴露程度,帮助其改变行为、认知和情感,降低对创伤事件的恐惧和敏感程度,从而达到对PTSD的治疗效果[9]。目前暴露治疗也是在面对PTSD患者时的首选心理干预方法。

三、正念治疗

正念是指一种以不评价的态度全然接受此时此刻外部与内部经验的觉察力,其代表性技术包括静坐冥想、三分钟呼吸空间、身体扫描等[2]。正念起源于佛教,在西方心理学家的整合下成为当代心理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并发展出正念减压治疗[5]。在已有研究中已经表明,正念干预可以激活内侧前额叶皮层内前扣带回,同时降低边缘系统中杏仁核的活动,因此正念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情绪失调和情绪过度调节,而这两者分别与PTSD的高警觉症状和分离症状相关[2]。

在对PT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正念疗法与其他疗法存在差异的是,并不关注创伤性事件的侵入性记忆,而是强调专注于当下,通过不评判的反思来缓冲创伤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念疗法的注意力、正念认知和不评判三个组成部分,可针对缓解回避、高度警觉、麻木及负性情绪等PTSD的核心症状[8]。当前虽然有证据支持正念治疗对缓解PTSD症状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临床实践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是否能在临床实践上广泛推广并且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游戏治疗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儿童往往会呈现出与成人不同的应激反应,同时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成人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处理儿童PTSD时常规的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治疗等也无法适用。游戏是儿童天然的语言,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游戏治疗成为儿童PTSD的主要干预方法。

实施游戏治疗一般需要准备模拟真实世界中的人或事物的玩具、发泄型玩具和表达性材料三类游戏材料[9],通过绘画、互说故事、玩偶游戏、棋类游戏等游戏来探索和反映孩子内心世界的感受与创伤。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逐渐获得或者增强安全感、控制感和自由表达能力,以往的干扰性症状和问题性行为会不断减少,正向行为随之增多[10]。目前研究发现证实了游戏治疗对情绪障碍、学校适应问题、焦虑症等多种不同症状的儿童都有显著疗效。

五、总结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干预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上述疗法以外,眼动脱敏再处理、叙事疗法、支持性心理团辅等方法也在临床中应用于治疗PTSD,并都被证实有一定的效果。

当前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经历创伤后的个体如何恢复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不仅要探索心理干预治疗的新模式,通过专业化的干预手段帮助PTSD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通过知识宣讲等方式,提升大众对于PTSD的了解,降低PTSD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正念创伤性障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2
正念+药膳 还您好睡眠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28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父母必读(2018年8期)2018-09-10 12:59:55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
至爱(2016年4期)2016-02-04 05:37:00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