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耐心
(山西省临汾会计学校,山西 临汾 041000)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其具体是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有效的提问还能够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问题需要精心的设计,同时还得有着一定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当前很多中职财务管理课教师为了营造师生互动和热闹课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深度和水准的问题,例如:明白了吗?是不是?等[1]。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只会获得学生不经过大脑的应付性回答。还有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没能结合课堂难重点,并且与教学目标也严重偏离。
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太难,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符,使得学生不知道怎样下手,严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而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又难以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部分教师只关注课堂内容教学,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情绪反应等则是比较忽视,这样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中职财务管理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提问之后学生的各种反应,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必定能够促使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
中职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并且中职财务管理学科还具备着较强的广泛性和逻辑性,这些特点又使得学生无从下手。所以,中职财务管理课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此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2]。例如在“量本利分析预测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打算经营冰淇淋店,然后进行市场调查,资料显示:店面租金一个月需要1800元,而工人工资一个月需要5600元,电费、水费一个月一共需要570元,其它设备折旧费用一个月为300元。假设一种冰淇淋制作成本为3元,销售价格为8元,请问需要销售多少个这种冰淇淋才能够保证月利润达到18000元呢?
然后针对这一实际案例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你需要怎样处理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先机?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这种设计必定比直接给出量本利预测分析法公式和概念的效果要好的多,因为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探究欲望,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得抽象和枯燥的概念只是形象具体化,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创造意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通常情境下,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后需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追加问题,以此来延长等待的时间,从而引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这样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班级学生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封闭性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最少需要给予学生三秒钟的时间思考,如果提出的是开放性问题,则是需要等待最少十五秒。例如在“比较资金成本法计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什么来进行比较的?”这种封闭性的问题,教师应该最少等待三秒钟,以便学生更好的回答。如果提出:“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会影响到资金成本计算的大小吗?会形成怎样的影响呢?”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则就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以便学生更加合理的回答。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思维一般都是由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并且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情境,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激发的[3]。所以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非常的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身不足,进而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变成独立学习的人。不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中职财务管理课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帮助学生调整现有认知结构。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中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进行提问能够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中职教师必须得认真地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并且积极地进行创新,同时还得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