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寄霞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我国的面粉工业并不像一般概念上的大机器工厂,它实质上是介于手工磨坊和机器面粉工厂之间。从时间顺序来看,它是由机器磨坊逐渐转变而来的,从发展上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手工磨坊、机器磨坊和大机器工厂之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在1900年—1913年我国的面粉工业还属于小规模工厂,生产率低下,且数量不过十余家。1914年到1921年机器磨坊有了极大的发展,电力磨坊逐渐取代了旧式机器磨坊,同时也促进了面粉工业的发展。其发展状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该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西方资本经济的侵入,中国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因此面粉工业从起始时期便处于畸形状态。
我国在1898年开始投入面粉机器工厂的筹备。1900年正式成立了由孙氏兄弟创办的上海阜丰机器面粉厂,每天只能磨粉2500包。在1904年加大生产达到了7500包。同时,荣氏兄弟投产到面粉工业,在江苏无锡创办了了保兴面粉厂,并在1902年出产面粉。实质上这只是较大型的磨坊而已,随着面粉工业所带来的利益才于1905年投资转型为机器工厂。同时期创办的民族资本还有1903年创办的合兴面粉厂、华兴面粉有限公司、裕丰、顺丰两家面粉厂。在此时期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九家面粉工厂。
1904年日俄战争和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推动了面粉工业的发展。从1905到1911年面粉工厂增加到了27家,分布在18个城市。其中主要集中于江苏和东北两大基地,其中江苏就占了11家其分布在海州、扬州、南通、宿迁等城市,东北地区则占了6家。此外,在汉口、北京、四川等地也出现了机器工厂。
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民族资本面粉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该时期里中国的面粉工业属于畸形发展阶段。
1914—1921年是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时期,新创办的机器面粉厂有100家,日产量229453包。面粉工业仍集中于江苏和东北地区。江苏新创立27家,日产72900包。东北新设厂42家,日生产75988包。这分别占全国新设厂和日产的70.83%和67.26%。在八年中工厂数量增加了1.4倍,生产能力增加了3.1倍,因此该时期是民族资本面粉工业发展的最突出的时期。除了上海、哈尔滨外,济南、无锡、汉口、天津的发展也迅速,这六大城市则占了全国的69.38%。此外,在济南和天津两处创办了一些大规模的面粉厂。如济南丰年、成丰等面粉工厂。
由于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为了转移危机,便实行了对外出口,从而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洋粉和洋麦,以低于中国市场的价格在市面倾销。这对中国的民族资本面粉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资本面粉工业发展缓慢。1921年,全国有137家面粉工厂,每日产能为31.28万包。然而到1936年则降到了152家,日产量为452218包。一些小型的面粉工厂因自身条件,资金和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从而被兼并,所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面粉工厂减少。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该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发展异常艰难,面粉工业未能幸免于难。在此期间,中国的大部分面粉工业被摧毁,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租界内的阜丰、华丰等几家大型面粉工厂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内迁和人口的激增,军队的粮食需求激增,这给面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于是这一时期也有一些面粉工厂兴创,据不完全记载:1937—1945年共创办了面粉工厂25家,日产量为24930包,其中民族资本10家,产量为17110包,官僚资本10家,产量为7820包。这一时期虽然厂数增多,但实际上产量却在下降。在1946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面粉总产量为7719.1万包(含官僚资本499.3万包);1947年则减少到了5565.2万包(含官僚资本193.9万包);到1948年则降到了3600万包左右。虽然产量在逐年减少,但仍集中于上海、天津、无锡等地区。
我国的面粉工业从创立之初到陷入绝境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13年前,民族资本面粉工业处于起步阶段,该时期主要依赖于外来投资创立了属于民族资本性质的面粉工厂;从1922年到1936年为面粉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伴随着外来面粉商品的倾销对本国的面粉工业结构有了巨大影响。在1936年后面粉工业则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战争给生产生产带来破坏,同时也摧残了中国经济,面粉工业虽然有短暂的畸形发展,但也阻挡不了衰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