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煜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由于部落传承变迁、自然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部落生活习俗习惯的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其中阿巴嘎部落男女配饰特征各异、异彩纷呈[1],充分展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性和多样性,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光辉[2]。
(一)头巾:未婚姑娘们头扎三角围巾,围巾的边缘都用手工刺绣狗牙花纹(蒙语称狗牙,而不称狼牙),已婚妇女扎长方形围巾,长7尺,宽1.5尺。
(二)首饰大致分为头饰、胸饰、戒指、耳环、手镯、腰饰等。
头饰:阿巴嘎旗妇女头饰用金、银、玛瑙、珍珠等制成,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妇女头饰一般由婆家准备,头饰的贵重与否取决于婆家的经济状况。阿巴嘎妇女头饰由额箍、左右两边辫子网、发卡、坠子、额穗子、脑后垂饰等组成。挂在胸前左右两端的一种连接坠子和穗子的装饰,名曰“浩勒宝”。脑后垂饰可到腰部,下端有穗子。在浩力宝连带上又挂着一串轮状重饰物叫做“浩日勒”。
胸饰:姑娘左胸前戴镶有珊瑚、垂有珠穗的胸饰,蒙语为“音格勒朱斯太”;颈部带珊瑚项链,蒙语称“古母”。
戒指:戒指的种类分金、银、铜、镶嵌有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翡翠等。
耳环:一种传统佩饰,一直延续至今,有金、银、用珍珠、玛瑙、绿松石等镶嵌。
手镯:有金银、翡翠或玉石手镯。手镯饰有嵌入物,花纹式盘龙图案。
腰带(蒙语称布斯):腰带是穿蒙古袍必备之物。阿巴嘎青年男女均系腰带,已婚妇女居家则不系腰带。腰带的系法男子宽而靠下,以上提袍为美;姑娘则窄而靠上,不上提袍子,以贴身为美;颜色多喜欢粉色、绿色和橘黄色,长度一般为5米。牧区妇女在家一般不扎腰带,所以称为布斯贵(汉语为不扎腰带的)。
男子饰品有:戒指、烟袋、鼻烟壶、褡裢、火镰、蒙古刀、马具等。
戒指:戒指分金、银、铜,戴法与其它地区相同。他们把戒指戴在拇指或无名指上,戒指有多种样式。
烟袋:阿巴嘎人用长嘴银锅头烟袋,长嘴分为翡翠、白玉、玛瑙等玉石制成,用银子制做烟锅,中间烟袋杆上套银环做装饰。有见面时相互点上烟袋敬给对方的习俗。烟袋绸缎上绣花,上口用镶宝石的银条夹住,用银链接上扣烟灰锅,银制烟签和小夹子,很方便使用。
鼻烟壶:鼻烟壶是吸鼻烟者常带的烟具,也是见面请安的礼仪之具。礼仪程序为:见面的两人将鼻烟壶在各自与对方的手掌中互递三次,并请对方吸闻鼻烟,然后再互递三次将各自的鼻烟壶收回,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礼仪和谦和。鼻烟壶的材料有玛瑙、玉石、水晶、银、铜等,样式多种。壶盖用翡翠、珊瑚制成,平时将鼻烟壶装褡裢戴在左侧。
褡裢:褡裢是用来装银碗和鼻烟壶的一种修饰袋。用绸缎制作,上绣图案,戴在左侧腰带上。
火镰:火镰是蒙古人取火的工具。用火镰蹭石头迸溅火星,火星点燃火绒草起火,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没有人用火镰。火镰和蒙古刀是配套的装饰和用具。
蒙古刀:蒙古刀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物。蒙古刀用上等钢材制作,高级木科做刀鞘,用银子修饰,配上象牙筷子,用各种宝石镶嵌刀把,挂在后右侧腰带上,或夹在蒙古靴筒内。阿巴嘎男子骑马或行走时把火镰蒙古刀插在腰带上,进蒙古包时则悬在腰带下边。男子腰间配饰的顺序是固定搭配的,从左到右依次为:蒙古刀、火镰、烟袋、褡裢,顺序不能乱。这种配饰在日常生活当中虽已少见,但作为阿巴嘎部落固有文化,在出席隆重场合时仍在使用。
马具:马具是蒙古族男人必不可少的饰品,包括:马鞭、马棒、银马嚼子、银马鞍。现代生活中虽然马已不再是蒙古族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蒙古民族对马的热爱已经融入了血液,蒙古族男人都以拥有精致讲究的马具引以为自豪。
马鞭子:鞭子分长鞭、短鞭,也根据其材料分藤鞭、红木鞭和普通鞭。长鞭有50-80公分,骑乘时拿在手里,下马时挂在马鞍前鞒上。阿巴嘎人忌讳将马鞭送给别人。
马棒:用于轻打马儿的棒子,作用同马鞭子,形制更为讲究;长度约80cm左右,包银,上面镶珊瑚绿松等饰物,因此,马棒比较起来更像是一种装饰物。
银马嚼子:用银钉、银泡、银条、银圈修饰的马嚼子,有13或18两银子的银马嚼子。男女都可使用。
银马鞍:牧民很讲究马鞍,上等木鞍上配上各种材料的装饰,用白铜、铜、骨头、银子、金子做装饰鞍鞒压条、鞍泡、入宝等,分精致和普通两种。精致的鞍子用白银32两配32条皮梢带、铜蹬和高级皮,男女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