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雯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从整体上说,职业教育工作中运用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发挥学校教育与企业见习的双重优势,更能够切实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使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竞争优势[1]。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已经成为现阶段职业高校进行教学教育的重要方式与措施。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校企合作模式运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阻碍了校企合作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针对这一话题,笔者将在下文中发表自身看法,旨在为革新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微薄之力。
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但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教学依旧停留在表面,学校与企业过于关注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但对于学生是否具备长远的自我能力提升意识却过于忽视。此外,在领导决策方面,大部分还是旨在实现培养当前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目的,无法真正深入思考校企合作给学校与企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由于学校与企业终究属于不同的领域,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深入合作推进。同时,校企之间也尚未建立、形成相应的合作机制,如此一来就导致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无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这样的合作条件下,合作质量低下,校企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办学目标。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教师队伍、改革相应实践课程并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良的学习资源与环境,此时在校生及学校是明显的受益方。而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向企业输送时,则体现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收获的利益。但是事实上,企业一方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部分企业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愿长期地与学校深度合作[1]。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应当共同建立起双向的互访、互派机制,以此加深校企合作深度。企业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定岗实践、校外实训机会,从而帮助教师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学校方面则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为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企业文化,缓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距,减少企业与学校合作过程中的理念冲突。此外,学校也应当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并积极改革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热情高涨,企业这边却反应平平,正所谓孤掌难鸣,因此,要想推进、发展校企合作,企业方面必须要转变自身发展思路并有所行动。为了实现长远的校企合作共赢,企业可以对自身的人才聘用机制进行调整,将传统的“拿来主义”转变为“企业办学培养”。换言之,企业应增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配合学校共同办学,从而培养自己的员工。在学生的实习阶段,企业也需对实习生们做到一视同仁,除了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外,企业也需不断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感,提升学生进入企业就职的概率。
校企合作模式也是一项系统的合作工程,不仅涉及具体的运行机制、办学机制、管理机制等内容,更需要讨论到具体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正如上文所述,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难以协调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适当引入政府统筹协调措施,在校企合作中加入相应的教育部门共同干预力量,第三方的介入及其统筹协调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维护、稳定校企合作关系[3]。为了维护校企双方的利益,教育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学校方、企业方各自应尽的义务与所要承当的责任,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政策倾斜,例如为了实现学生的带薪实习,当地政府可以适当减免合作企业的财政税收;在校企共建教学基地时,相关部门也可以适当补偿建造费用;教师外出实训学习,政府部分也可以联合学校、企业共同出资。总而言之,政府的全面统筹不仅能够帮助校企建立起更稳固的合作关系,更能有效协调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利益冲突。
校企合作模式是促进社会和谐、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与推进,最终受益者都是学生本身,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下,学生们能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针对现阶段职业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则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阻碍,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推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