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近几年来,网络以其能实现高效互动,即时沟通与传播的特点,发展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依托智能手机和移动数据这类载体,微博、微信等主要新兴平台充斥在广大网民的各个层面与角落之中。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网民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学生这一群体。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对新鲜事物接受最快的一个群体,90后与00后更是注重个性发展的一代,热衷于在手机、电脑上浏览与关注信息动态,在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即时接受信息。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好坏掺杂,对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形成巨大挑战。同时这种状况,也弱化了以学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丰富了社交方式,信息接收更加迅捷,因此,将网络这一领域利用起来,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路径。第一,网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政课进行,但高校利用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宽泛的覆盖面等特点优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现今,一些高校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布在这些平台之上,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与教育,这些平台给传统思想政政教育传播平台作了有益补充。第二,网络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网络即时性的特点能够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大学生在与自己的老师互动的同时,也能与同学或朋友进行沟通,实现多人互动。同时,网络具有虚拟隐蔽性,能够减少学生与教师见面时的压力,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主体价值观易被冲击,网络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使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有机可乘,导致学生的民族意识淡化、政治概念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冲击,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网络育人平台吸引力不够。各大高校纷纷追赶潮流,组建各自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成效微乎甚微。网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只是将课堂内容照搬到网络平台而已。再者,网络宣传力度较小,导致影响力较弱,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之中,未能得到绝大多数的师生响应。最后,网络育人队伍建设不够。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育人队伍建设,但仍然有些不足。队伍建设之中的人员网络素养不高,缺乏网络教育意识,片面认为网络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这种错误观念继续改变。
高校要积极跟随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要正面面对网络环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基于当前高校的基础条件状况,加大对网络育人途径的开拓,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教师要将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进行接轨,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针对一些网络运用能力较弱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从而丰富其网络技术与能力,提高教学能力与效果。其次,高校应充实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而不是僵化的套用一些文件政策,忽视实际需求,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育人、化人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纸空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最后,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监管体系。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与强度,让高校学生尽可能的与这些垃圾信息隔离。
总而言之,网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我国高校对网络平台的应用还需改进。我们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之中要练就一双慧眼,辨别各种掺杂混乱的信息,提炼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让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会偏离。这样,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才能为祖国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