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求分析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研究

2019-01-15 14:01刘严宁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理论

刘严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0438)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普遍不高。如何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提高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从教学活动的供求平衡角度看,就是要力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期望和需求,让学生愿意进课堂、乐于进头脑,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真正受到触及灵魂的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个性特点与思政课学习需求分析

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对教学对象有充分了解,掌握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洞察其内心世界,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真正了解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所思所想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先决条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个性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生长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时期,生长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也生长于一元价值主导与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一群体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为:

1.兴趣广泛,但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自觉意识。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既有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长期压力,家长、老师几乎无处不在的严格监督、对学习就缺乏兴趣和热情、自身学习成绩的不理想、高考的失意等因素相互叠加,必然导致大学会成为所有压力释放的场所。进入大学后,独立生活空间的扩大,脱离父母的约束,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都饶有兴趣,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接受度高;开放的校园、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外部压力和监督,缺乏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弊病更加显现。

2.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今天网络、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前出门人们总要考虑不能忘了带钱,现在人们出门就一定要带上手机。购物、支付、办公、娱乐、甚至学习都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已经是学生的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否认,手机等电子产品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了解度较高,对各种功能非常了解,使用熟练,但使用智能手机主要是用在娱乐上,把手机当成影碟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聊天工具,甚至是课堂上手机也不离手。

3.功利现实,追求“有用”,缺乏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在外界功利主义思想、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对待学校设置的课程,容易以“是否有用”这一实用主义原则的作为判断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凭自身主观臆断课程的有用与否,没有认识到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没有注意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意识到课程体系对自身成人、成才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最关心的是考试,考试过关,万事大吉。但有些学生过关不是靠自己努力,而寄希望于老师“放水”;有些满足于考试过关、不影响拿毕业证就行了;有些则凡事都无所谓,补考重修更是家常便饭,家长、辅导员急,自己无所谓。

(二)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分析

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可以从兴趣点、预期、理论基础、认知水平、不同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1.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不足。在高职学生看来,思政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大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起码没有直接关系,没有认识到国家、社会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看到时代、社会对个人发展和命运的巨大影响。他们更多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个人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希望在思政课中能够获得现成的、直接的答案。

2.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小学教学体系中,似乎一直有一个基本的、有偏颇的认识,即思政课是副课,在高考指挥棒下自然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且授课教师也大多不是正规军。延续以往的认识,高职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是副课,以前都学过,不过是老调重弹。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就是学习一门技能,谋得一份职业,没有必要去关心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关心重大的理论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于自己没什么直接关系。

3.高职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比较有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高职学生文史哲常识普遍较差,尤其是理科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基础理论和历史知识的铺垫,对老师讲授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一知半解、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因为听不懂产生厌学情绪。这一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尤为突出。对于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阶段分期等认识非常模糊,回答问题往往是关公战秦琼。

4.高职学生对教学活动娱乐化的需求。在这个全民娱乐、娱乐至死的时代,运用纯理论化、抽象的语言讲授从理论到理论的理论体系,显然无法让高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把课堂变成娱乐活动场所固然不可,但具有幽默感的人、说话风趣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青睐、喜爱。我们的调查中学生提出希望老师能够保持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既让思政课课堂充满吸引力,又避免把课堂变成郭德纲的德云社、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做好平衡。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供给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实现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对接。思政课教学供给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不够。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群体的持续性的关注,对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以往既有的认识上,对学生群体所出现的新变化、新动向缺乏洞察力,就无法真正走近学生,对学生心中的“疑”、“惑”不了解,就无法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也就无法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必须面对社会现实问题。高职学生对网络依赖度高,各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重大的原则立场问题上,在重大是非曲直问题上,在一些复杂社会问题上,在一些负面、不良信息问题上,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上,思政课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做出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包含直达本质、说服力强的解释,对党的重大创新理论做出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的阐释,为学生解疑释惑,以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占领思想阵地。

第二,以“课本”为本,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教材的理论高度与学生的理论基础之间有着巨大的间距,无视这种间距,把教材内容直接作为教学内容,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对书面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必然导致授课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空洞说教,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必须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课本为纲的转变,既紧紧围绕课本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又调动各种思想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接学生需求不够。有的教师得所谓教学创新就是制作PPT代替了传统的板书,案例、视频资料的选择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大量运用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手段,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影响教学效果;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甚至扮成大清皇帝,粉墨登场,课堂变成了穿越剧现场。“案例教学、奇闻趣事、视频录像、精美图片、话剧的表演、相声的幽默都是增强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但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掌握适度原则、恰到好处。”[2]以教师自身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往往成为教师自己的独角戏。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机契合

要使思政课具有吸引力,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重说教、轻启发,重灌输、轻交流的教学方法,探索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传授与启发相统一的方法,采用互动讨论、辩论、座谈、视频、对话、短剧等多种方式,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3]当然,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服务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

(二)理论分析阐释与学生求解思想困惑的需求有机契合

对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既要引导学生看本质、看主流、看大局,辩证分析其的历史条件、实践基础,作出既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又符合社会现实的科学阐释,做到接地气、解困惑,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比如在讲到贫富差距问题时,要指出近年来基尼系数连续下降的实际状况,并把这一降低趋势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有机契合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教学重点内容要实现与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机契合。如讲授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户籍制度改革、诸多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等结合起来;讲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动员学生通过访谈、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把自己家乡、自己家庭的生活变迁与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四)教师自身“教”与“学”有机契合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新事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把准思政课教学的脉搏,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思政课更具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才能真正吸引人、说服人、打动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变革,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供给与理论需求相适应,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切近学生,切近实际,切近时代,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富有吸引力,才能把思政课教学从老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理论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