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羲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诗歌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特色,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学生在面对诗歌时,会很容易感受到诗歌流露出的情感,但是要真正的走进诗歌,就不能流于表面,就诗论诗。如果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比较法,将情感、意境等方面相似的诗加以比较,比较不同的诗是如何表情达意、如何写景、如何刻画意境的,就很容易能把握住诗歌的特点,真正的走进诗中,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教材中古诗歌分布范围广,各个年级都有涉及,但是学生对诗歌的某些字词、诗歌的意象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遗忘的现象。运用比较法,可以将所学过的诗歌和新学习的诗歌进行比较,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的回忆起以前的知识,夯实基础。
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教材中选入的篇目只是一小部分,教师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教材中的几十首诗上,这样对于学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是要将目光放远,可精心挑选一些适合教的课外诗歌,通过补充课外的古诗歌,学生能开阔眼界,弥补教材中内容有限的缺陷,使语文课堂能有所延伸。
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对诗歌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写作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在不同诗歌中进行体会,学生在比较中,能够辨别优劣、看到差别,注意到不同诗歌语言风格、不同写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形成不同的判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类别众多,有抒发情感之作、有赞美事物之作、有表明心志之作等等。例如,同样是抒发主人公思念之情的诗歌,但是《涉江采芙蓉》和《听筝》无论是从写作手法上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涉江采芙蓉》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没有晦涩的语句,读者读起来没有阅读障碍,情感流露的直接,使读者读罢能立即感受到诗歌想要抒发的感情。在写作手法上,诗歌在开头用采摘“芙蓉”来发端,顺势推演成一个故事,自然的进行抒情。而同样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柳中庸所写的《听筝》则与《涉江采芙蓉》完全不同。《听筝》的语言较为含蓄,诗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那低沉、幽怨的筝声,借助筝声来传达心声,抒发思念的感伤。在写作手法上,《听筝》运用通感,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表达自己的情感。
尽管两首诗歌都是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但是在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知道在面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使其对作品能有深刻的理解,掌握鉴赏的方法。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多诗人会选择同一题材进行描写,但是尽管选取的题材相同,诗人的写作方式、语言风格甚至所要表达情感也可能会大相径庭。教师就可以选取几首同一题材但是略有差别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相同题材在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意味。
例如,同是描写“芳树”,沈约的《芳树》和丘迟的《芳树》却有很大的不同。尽管诗歌中所描写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但是沈约则是写芳树突遭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心生惋惜之情,借此来表达美好事物被损害的悲伤,以及对邪恶势力的不满,对被迫害的人的同情。而丘迟诗中的芳树,却是色彩美丽、芳香永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志向的坚持。
由此可见,尽管都是描写同一题材的,但是由于诗人经历处境、性格心境不同,所创作的诗歌和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是有极大的不同的,通过对比加以引导,学生会清晰感受到诗的差别,感受到诗人两种不同的心境。
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代表意象的词,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多种多样,学生要是平时不注意积累,是很难理解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的。对于某些典型、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的词,教师可以拿出几首同时带有同一意象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在赏析中总结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再遇见同一意象的词能够做出恰当的分析。
教师通过诗的比较阅读,充分的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这一类的意象都有所了解,有所积累,便逐渐会掌握意象鉴赏的规律,触类旁通,从而对诗歌有深刻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情致。
比较的方式还有很多,在这里只是列举了几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取恰当的诗歌进行比较。比较法的运用,能从相同的表象中发现不同,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更加深入的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