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姗姗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
微语言污染是指广泛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上,并且对语言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对语言交际产生阻碍的不符合语言规范和语言演变规律的语言现象。这类语言污染现象不仅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违反了语言基本的信息传递和人际交流功能的原则,而且给青少年的语言习得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根据对近些年的不良微语言的整理研究,我们可以将微语言的污染途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谐音化是指微语言使用者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的将规范用语变换声调和语素以寻求语言表达的俏皮幽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汉语表达中,声调是区别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微语言污染中,谐音化的微语言污染数量是最多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这些谐音化不良微语言语音的形成也有不同的途径。(1)异形同音字的不规范使用,例如“鸭梨(压力)”“河蟹(和谐)”“餐具(惨剧)”……(2)语素的随意更换和拼凑,例如“矮油(哎哟)”“妹砸(妹子)”“劳资(老子)”……甚至还有一些带有人身攻击的低俗用语,例如“草泥马”“尼玛(你妈)”。(3)地区方言发音的不规范造成的谐音化,例如台湾地区(闽南话)方言发音“酱紫(这样子)”“不造(不知道)”“选你(喜欢你)”……广东话方言发音如“猴赛雷(好厉害)”;部分地区方言发音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就出现了“碎觉(睡觉)”“次饭”等等;部分地区方言中n和l不分如“美腻(美丽)”(4)已有标准汉语翻译的英文的音译,例如“狗带(go die)”、“因吹斯听(interesting)”等。
语言符号化是指用数字符号、表情符号、字母符号、汉字部件来代替语言进行交际的微语言污染现象。(1)数字符号,例如“886(拜拜咯)”“94(就是)”“8错(不错)”……(2)表情符号。例如用一个猴子的表情表示汉字“好”,用“=_=”表示困,用“*^o^*”表示可爱。(3)字母符号。例如用“QWQ”或“QAQ”表示哭,“这skr(是个)啥吗”。(4)汉字部件。例如“艹(操)”“屮艸”。
语言简缩化是指分别选取几个成语或短语中有代表性的语素仿照成语形式简缩组合成新的词语。这类微语言污染造成的交际阻碍最大,如果说谐音化的微语言人们还能通过语音和语境推断出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意图,那么简缩化的微语言则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社会成员,最不利于信息交流。例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何弃疗(为何要放弃治疗)”“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必拆穿)”“累觉不爱(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语言拼音化是指微语言使用者在交流或者传递信息时在汉字后标音,以表达自己真实的言语意图,以达到反话正说、吸引注意的效果。在一些微信公众号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标题,例如“xx女星恋情曝光,你要脱(chi)粉(gua)吗?”此标题的表达重点在于括号中的拼音,意在询问读者对此事的态度,以达到标题引人注意的目的,但是不知道语言拼音化潜在规则的读者就会看不懂编者的意图,究竟编者是说“脱粉”还是“吃瓜”?再如“这么优(fei)秀(ren)设计,设计师怎么想的?”由于一音多义,表达者到底说的是“非人”还是“废人”或者是“飞人”也让人分不清楚,产生了歧义。因此,这类微语言污染常常容易混淆说话者的言语意图,一方面,文字以形表达音和义,微语言是“看”的语言,而非“听”的语言。在书面记录的层面,显然文字比拼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声调是区别意义的重要形式之一,拼音化的微语言往往是不带声调的,就容易产生一音多义,从而无法理解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意图。
社会总是不断变化的,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也在不断涌现。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单纯为求新而换个新鲜说法都是经常发生的,这些都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那么凭借什么来界定微语言污染呢?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微语言污染现象的形成究其根本属于不规范用语。词汇的谐音化说到底属于错别字现象,只不过这种错别字是语言使用者刻意为之、带有一定言语意图的。经过符号化的语言意义一定要为所使用社会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例如“WTO”的符号意义就为社会成员所接受,但是微语言污染产生的符号化用语就不具备这个特点。语言简缩化向来是产生新词语的重要途径,例如“反腐”就是反对腐败,“面授”是面对面地教授。但是简缩后产生的新词一定要符合语言的规范,要在长期使用中形成固定的语义和语形,具有凝固性和专指性。还要按照语法关系形式来简缩,例如“反腐”是述宾关系,“面授”是偏正关系。而在微语言污染中的词语或短语的简缩就比较随意,没有规律。例如,“不明觉厉”的意思是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这种单纯从复句的分句中提取关键字的语言简缩就较为随意,既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又造成了交流障碍。语言拼音化更是不符合汉语标音的规范,语义容易对听话者产生误导。例如前文所说的“优(fei)秀(ren)设计”。
第二,微语言污染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界定原则就是微语言污染现象往往是带有语言暴力的讽刺化用语,例如“草泥马”“碧池”“婊砸”“屌丝”“撕逼”等等词语都带有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违反了语言使用的会话原则特别是礼貌原则。网络詈语作为网络语言中的污垢,是污染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源,是语言纯净化的障碍。在网络上使用这些詈骂,常常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网民的交流,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的上网环境。现在肆意泛滥的微詈语充斥网络,甚至严重影响了网民的文化心理建构。一些网民早已把这些带有辱骂性的低俗用语当成口头禅或是语言习惯,“卧槽”“TMD”挂在嘴边,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当这类说话者与没有不良微语言使用习惯的听话者在微平台上产生言语行为时,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听话者的不满,甚至愤怒。现在网络上动辄就发生的骂战往往就是因为微詈语的使用而引起的。
第三,微语言污染阻碍了社会成员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特别是在两代人之间。微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成为青年群体的重要调味品,但是当微语言在年轻群体和中老年群体社交中使用时,就会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与传统语义表达不符的现象。例如,“真香”一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变形记》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撂下的一句狠话“我王境泽就算饿死,也不会吃你们的一点东西,”下一个镜头就是他端着碗边吃边说“真香”,前后反差现场打脸火爆网络,现在主要表示推翻自己的决心的行为。“真香”是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的新词语,但是当一个少年对他们的父母说“他这样真香”时,他们的父母可能就会觉得疑惑,不明白一个人也没吃东西也没喷香水,哪里有香味?这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隔阂。
微语言污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然微语言只在朋友圈和公众平台间传播,但是网络的传播性与语言的传递性决定了微语言污染对整个语言系统的危害。一些不良微语从微信传播到其他网络平台甚至早已渗透到传统纸质媒体中。令人忧心的是,社会成员从一开始的新鲜敏感早已“脱敏”,各类不堪入耳的低俗微语言张口就来,而听话者也毫无反应。种种迹象表明,微语言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在此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网络监管部门要做好微语言污染现象的监管,特别是对各个公众号的监管。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密切注意网络新词的规范性,制定网络语言使用规范,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宣传,倡导社会各界在网络平台上规范表达,引导社会成员尽量使用和创造具有正面意义的网络用语。名人效应对于不良微语言的主要使用团体——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传播最广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使微语言污染的治理事半功倍。
第一,网络应用平台也要行动起来,可采用如下办法进行微语言污染治理。(1)建立专门的监管团队,对平台信息进行定期实时监控、排查,对于一些不规范用语甚至是网络詈语进行筛选,将不规范用语和暴力用语“拒之门外”,净化网络环境。(2)设置屏蔽敏感词系统。现如今,微平台对语言污染的态度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作为。一些app平台早已使用了敏感词屏蔽的办法来净化网络环境,尤其在一些游戏软件如王者荣耀上,系统设计者通过屏蔽或者替换一些暴力用语来维护交际的和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同样可以推广到其他网络应用上去,从根源治理微语言污染。(3)一些输入法例如搜狗输入法也要避免收入一些不规范用语。现在的计算机输入法越来越智能,收入的词汇也良莠不齐,如打“wocao”这个音时就会出现“卧槽”的选项。输入法公司要尽量避免在系统升级时收入此类不规范词汇,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以加以干预,使用者打字不易也会有效避免使用这类用语。
第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的演变也有其规律性,一些不适于语言演变规律的词语也会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退出语言舞台。另一方面,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从属于社会,具有社会性。语言的使用和传递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一些语义生僻、传播速度较慢的不良微语言只要不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可,也会像“齐裁”、“资望”等词汇一样退出使用。所以身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使用此类语言,让微语言污染退出语言系统。
微语言生活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型语言生活方式,其种类和问题绝不限于上述种种。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规范意识,避免交际阻碍,我们才能共同塑造健康和谐的微语言生活,才能享受新型语言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