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茵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一切主客观因素。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础,语言的形成依托一定的文化环境,如文化习俗、社会习惯、风土人情等,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在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中如何依托文化背景对语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展现,凸显当地的语言特色,则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点。在现代英美文学翻译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词不达意的翻译,或者生硬僵化的直译,这对展现英美文学魅力,推动英美文学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深入对语境文化因素的分析,则是提高英美文学翻译质量的前提。
中西方衡量客观事物的价值标准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例如对于“龙”的理解,在英美文学中,多为邪恶、暴虐的象征,在托尔金的《霍比特人》、《魔戒》等著作中,作者描述了冷龙Scatha、万恶之首的Smaug、黑龙Ancalagon等恶龙形象,这些龙的象征意义与汉语语境中的高贵、祥瑞的“龙”截然不同,因此,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着力刻画这些“龙”的特点,以渗透西方文化中对“龙”的认知,进而体现语境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英语中会利用主谓宾的基础机构,构建一个“树形”体系,用繁琐从句修饰、补充、说明;而在汉语中动词的使用规则是关键点,简练的语言体系,会将表达的重点放在后面的解释说明上。因此,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注重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调整,例如在“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We had been wandering,indeed,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简·爱》)”中,我们可以将语言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让语言表述更符合汉语语境,即“那天,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其实,早上我们还在光秃秃的灌木林中溜达了一个小时……”这样的翻译才符合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宗教信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道家、佛家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英美文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God”、“the hell”、“Jesus”等,而对上帝的虔诚与信仰也是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精髓。例如在《简·爱》中,简为了强调自己在感情上与高贵、富有的罗彻斯特先生是平等的,说道:“……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equal — as we are!”在翻译中,翻译者应将坚决的语气,以及对上帝的虔诚融合到掷地有声的语言中,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塑造简·爱的艺术形象。
生活习惯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的日常交流通常会围绕着衣食住行展开,而在人际沟通中对于职业、薪酬、家庭成员等话题缺乏隐私意识,在闲谈中占据大部分空间。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在社交场合大谈特谈常被视作是不礼貌的,因此,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重视其中的差异,并激发读者对中西方生活习惯的思考,进而引导读者的文化理解与认知。
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其在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中也会体现自己独特的艺术“烙印”,凸显文学创作风格。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从大的语境文化中,分析语境因素的特征,实现汉英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还应该从作者的文字风格出发,展现作者创作思想的内涵。
从当前语境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来看,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影响翻译者的语言表达,例如世界名著《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生在亚特兰大,从小听一些老兵讲述战争故事,因此对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动荡有着深刻认识,其在语言表达中自然也能够做到精炼、直白。此外,翻译者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也影响着对文学作品中语境文化的体现,翻译者应广泛阅读,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细致的认识,才能够将原作者的思想用流畅、恰当、地道的方式呈现出来。
总之,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表达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内涵,还应该结合汉语文化背景,根据读者习惯的语境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在保证英美文学精髓的前提下,扩大其在汉语语境文化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