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涌 孙 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后续其他课程如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密切相关。因此,对大一医学新生而言,培养其学习兴趣极为重要。通过调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普遍感到《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困难,兴趣不高。针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我们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思索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思维导图(mindmap)是一种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用绘制的图片来展示大脑的思维过程,又称大脑使用说明书,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Busan)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他根据人们喜欢图形的天性,提出观点即图像是大脑思维的语言,应该采用图示的方法来记录人的思维过程,根据大脑运作的规律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应用色彩、空间、整体思维,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从而挖掘人的社交、记忆、精神、语言等各方面的潜能。20世纪60年代末斯伯里教授研究发现,人类左右脑之间的功能有不同的倾向,右脑主要负责想象、色彩、节奏、空间意识、形态和维度;而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数字、词汇、顺序、分析等。东尼·博赞最初发明的思维导图并非源于人体左右脑理论,而是想象和联想。而左右脑半球理论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其思维导图的理论。
思维导图能巧妙地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习课程,完善知识结构,精准把握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较强的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思维创造,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绘制思维导图,只需要三种工具,即A4白纸、8色彩笔和富于想象的大脑,绘制过程简称“三步画图法”。首先,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即要画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步,拟分支,根据内容的多少,来确定一级分支的个数,再根据一级分支的内容来确定二级分支的多少;第三步,找关键词,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关键词是能够准确表达思维导图分支内容和含义的语句,要求精准、精练。分支由内容确定,内容由关键词来体现。每一个分支都要写上关键词。
绘制思维导图有彩笔手绘和思维导图软件两种方式,对于大一新生,初次接触思维导图,建议先学会手绘思维导图,通过思考,阅读教材,学会自己整理众多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碎片化的学习效率。在手绘过程中,善于应用不同的色彩以及图标来增强记忆效果。常用的软件有Xmind、Mindmanager等,这些软件可免费下载使用,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简化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从学习内容容易确定中心主题,再由此向四周进行发散思维,理清思路,层层扩展,用关键词或图片来表达重点、难点。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由《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使用扩展到其他课程的使用。
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解剖学为主,我们围绕人体八大解剖系统逐一讲解,但是,教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难以清晰理清层次关系、缺乏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每个系统之前,教师提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在课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预习,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拍照发至云平台,教师在线评价,以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板书手绘思维导图,一边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讲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学习思路,将散在的、碎片的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中学习,课后在课前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进行自我总结,学生对所学的某个系统及各系统包括的器官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各系统的重点和难点,利于学生养成思考性学习和善于总结的好习惯。经使用发现,对复杂的知识点应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学后,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可视化思维不断增强,记忆效率明显提高。
《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中专业术语多、记忆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性使用了手绘和X-Mind软件制作两种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活力,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与学,不仅让教师更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使学生的“老大难”课程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易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明显提升,通过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工具,明显增强了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后续更为复杂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