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然
(深圳中学龙岗初中,广东 深圳 518000)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载体,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这里我们不探讨“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仅探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时事造英雄,英雄人物也会对时事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人民群众都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都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的学科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因此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素养的提倡,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是挑战。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对人物评价存在的问题也就一一显露。
首先,传统的人物评价存在明显的“标签化”。例如一讲到李鸿章马上想到的就是“地主阶级”或“洋务派”的代表;一提到梁启超我们脑中立即浮现出来的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或“保皇派”等类似早已是让人背得滚瓜烂熟的“历史脸谱”。
其次,对人物评价容易陷入“道德评价”的怪圈。道德观、伦理观是人的行为准则,更是人的行为底线,所以社会道德标准也就成了人们评判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准绳。①然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来权衡,道德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例如,在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但今天的我们能说历史人物的忠于皇帝是“愚忠”吗?这不免有失公允。道德的评判、人物的评价需要通过宏观的历史背景来考量,而不是单一的道德评判。
最后,人物评价容易拘泥于教材的结论。②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是通俗易懂的历史,也是被编写者请下“神坛”的历史,故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定论。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早已是盖棺定论。这样一来,教师为了顺利地开展教学也只能顺其自然的评价历史人物,拘泥于教材与“标签化”的怪圈、“道德评价”的怪圈产生联系。三者相互转化,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也就出现了“恶性循环”。
2015年,随着历史学科素养提出,开始跳出“三维目标”的限制,以宏观视野去进行教学。其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都需要我们以史料作为依据来分析、查找、解释历史问题;家国情怀需要我们做到历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要通过学习历史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唯物史观则是将历史学科上升了一个高度,用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历史,充分肯定了历史学科的科学价值。学科有了新的高度,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也应该有新的提升。
今天的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历史,因为我们不能体会到古人的艰辛。③例如1792年英国时辰码噶尔尼来华的礼仪之争,一直有很人认为乾隆皇帝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因此而批判乾隆皇帝的愚昧无知、盲目自大。然而,追溯时光去思考乾隆年间的中国为什么充斥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就会发现,自秦汉大一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长达一千多年的上升期,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享受着万邦来朝的待遇,清中前期朝贡体系变得更加完整,周边朝鲜、安南、暹罗、琉球等二十余国无不是清朝的藩属国,按照属国礼制,各国必须定期向大清国朝贡,属国使臣觐见大清皇帝必行跪拜之礼。故而乾隆皇帝才会对英国使臣做此要求。可想而知,一旦英国破此先例,中国的皇帝将难以震慑其他藩属国。
“历史时空观”是我们回望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务必要回望人物所生活的时代,重要的历史人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佼佼者,对此我们更应该在回望时代背景的同时,对人物做出公正的历史评价。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衍生出来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使历史这门学科更加科学化。④因此它也必然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指导方法。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阶段。例如近代中国的探索过程“洋务运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正是对客观世界这样的认识过程。其中的代表人物亦如是,比如梁启超先生,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梁先生是不折不扣的保皇派或立宪派,然而中年后的梁先生大力支持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作为作为清华大学的“四大导师”之一,为新思想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梁启超先生就是近代中国人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典型代表。对此我们的课本贴给他的标签是有失公允的。
“唯物史观”教会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也让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停滞不前的人终究要被社会所淘汰,停滞不前的史学观念也终将被历史抛弃。
“史料实证”实践性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方法,⑤更能拓宽评价历史人物的渠道。但是浩如烟海的史料都加以利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选取它们的时候,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要辨析史料的价值。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大多以来的史料基本上是教材和教材参考书,其容量十分有限,而且更致命的是教材与参考书基本上都充满了定论,使学生与教师都没有充足的辨析空间。所以跳出教材选取史料是重要的渠道。
选取史料的方向我认为可参考以下几种:官方正史、历史档案、个人的信札、日记以及实物史料。在此实物史料的选取难度较大,现实困难也会较多,因此可以不做太多的考虑。所以在选取史料上个人更倾向于历史档案、个人信札、日记。原因有二,首先,历史档案是较为原始的历史资料与官方修订的正史相比修改的幅度较小;其次,个人的信函与日记更能体现出个人对当时时局的真正见解,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心路历程。因此以上几种史料的参考价值会更高。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一提到曾国藩、李鸿章两位晚清的中兴名臣,脑中马上浮现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更有甚者会给他们贴上“封建迂腐”或“卖国贼”的标签。但是在仔细品读《曾文正公全集》和《李鸿章全集》之后,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曾国藩与李鸿章。例如《曾文正公全集》中就有同治年间曾国藩给慈禧皇太后和同治皇帝上的一封奏折,奏折中明确指出兴办洋务不仅仅要学技术,更要开始翻译官、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洋书籍、学习西洋文化,两者并行才可强国。⑥在这里我们不难得出曾国藩不仅仅是停留在学西洋器物的层面上,更不是“迂腐”的代表。同样,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的电文与奏折,无不惨杂着对时局的担忧,《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拼尽全力、据理力争,为羸弱的中国多争取一丝颜面。多一份史料,多一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多的体会前人的艰辛。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名人伟人不计其数,我们通过“历史解释”依据客观史料,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最终是要给历史一个交代,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即使限于史料的有限,或限于时代的局限,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足够的空间,用来弥补我们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我们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和起起落落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来警示我们的人生。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功利主义”的应试升学,更需要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多国家多一份热爱、对民族多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 注 释 ]
①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道光皇帝.长江文艺出版社.
④历史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历史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曾文正公全集(有白话处理).线装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