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艳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菲茨杰拉德生活于20世纪20年代,也称爵士时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以享乐奢靡为时尚。因此《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看做是一部浸润着强烈的狂欢化精神的小说。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基础,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重新解读,探索蕴含在小说中的狂欢化特点,也为解读这部经典小说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享誉世界的原创理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中,狂欢化理论是其原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赫金看来,狂欢化是指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分离,但存在于非日常时间和地点的生活现象或状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或仪式,属于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范畴。第二部分是对文学批评研究的范围的限制,即研究各种狂欢活动、仪式和狂欢世界感受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和表现。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狂欢的仪式和世界的狂欢感受中。他把狂欢化定义为四个特殊的类别。第一,人与人之间随意而亲密的接触;第二,插科打浑;第三,一种自由而熟悉的态度传播到每件事上;最后是亵渎,一种狂欢主义的不尊敬。
就巴赫金而言,狂欢节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人们不是在看狂欢节,而是生活在里面。狂欢节的地点是广场。在狂欢节中,人们暂时脱离了真实的关系,彼此之间没有距离,阶级消失,形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本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无法逾越的关卡而彼此分离,但在狂欢化广场上却有着随意而亲密的接触。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符合巴赫金理论的狂欢特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盖茨比的聚会上,男人和女人分享彼此的一切,在这里都是平等的。人们不再局限于社会阶层的限制,不同的价值观在狂欢节中交织在一起。
狂欢理论的一个特点是颠覆性。在狂欢节中,颠覆主要表现为等级颠倒。从传统道德层面来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和谐互助。友谊应该建立在真实的感情和良好的品质上。然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道德被颠覆了。盖茨比举办的奢华的派对吸引了许多上层社会的名人。他们想展示自己的高贵身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这表明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了满足这些人的狂欢需要,盖茨比为这些客人提供了奢侈的一切。但是那些人却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广泛谈论他的背景。他们不相信盖茨比在牛津学过习,并且声称他是一个杀人犯或德国间谍。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
狂欢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乌托邦主义。它代表着一种快乐和理想的精神,代表着对美国梦的乌托邦式反思,也可以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找到。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物质的层面上。作品中威尔逊夫人错误地认为,货物越贵,作为货物消费者的身份就越高。她对化妆品和香水等消费品趋之若鹜。她认为,她能通过这些提高自己的身份和阶级,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从这个角度来看,她正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梦想。然而,她与汤姆的关系不仅是一种风流韵事,而且是一种纯粹的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关系,这不能改变她卑微的身份和地位。虽然她回到汤姆的纽约公寓时看起来像个女王,但这间公寓显然不是她的宫殿,而是一个她愿意被囚禁的笼子。在汤姆看来,她根本没有地位,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与黛西相比。如果威尔逊夫人在他的眼睛里有任何位置,那就和一个物体的位置完全一样,而不是一个人的尊严。最后,当威尔逊夫人试图逃离她的生活时,她被她想成为的黛西杀死了。以威尔逊夫人为例,她在追求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代表着快乐和理想的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梦式的乌托邦。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搜集,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狂欢主题进行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完整的艺术表现,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浮华享乐的社会现实。菲茨杰拉德没有用严肃的语气批评上层阶级的自私、专横、残暴和虚伪。整部小说与17世纪的狂欢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描写,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表明,狂欢化的人生理想在当时注定要失败。